文/小叶
序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余光中
很多人在我推荐这片子的时候,跟我说,N多年前就看过了。有的朋友我很庆幸他真的看过了,有的则让我不安而感觉悲哀。
对于后者,我想说:So what?你笑过了?知行合一了?成为主角一样的精神领袖了?还是笑笑就过了,感动完就忘了?羡慕男主角的智商,羡慕舍友情深?羡慕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还是别人谈起时,仅仅只有一句:我看过。
为什么大道理都懂,依然过的一塌糊涂?
只需要静静看本好书。好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瞬间捕捉到那些兴奋点,不仅仅是趣味,不仅仅是快意恩仇,不仅仅是编者为你创造一个美好结局。
无论悲喜,都有可以学习的点,就是人生。
还是那句话,文化艺术,对欣赏者要求很高。当然,对于如今的影视,造成票房的因素有很多,总有一天,票房也会回到真实的数据“评估”说明,真实的艺术价值表现,真正的需求,正如想买橙汁就是橙汁,不是可乐代替,相信物质丰腴后的世界里,活着的都是活的明白的人,也就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无须因为缺乏安全感也失去自信,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这点在我每天过红绿灯的时候还是很有感触的。
文化艺术也好,社会生活里也罢,最高要求的还是拥有一颗纯净的赤诚的心。
没有也无须其他三观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和卡琳娜·卡普等联袂出演。2011年12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采用插叙、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他的教学方法,用智慧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模范学生——绰号“消音器”的查尔图的不满,他们约定十年后再一决高下,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
十年之后,事业有成的“消音器”归来,要兑现当年的诺言,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发掘出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是喜剧励志片,各种手段来阐释诙谐以达到轻松看完170分钟的漫长,泪点笑点的穿插,高潮迭起,几波转折都是意料不到的却不怪异离奇,真实生活里的故事撞出绚烂的火花。
在这些背后,我又想从以下几点来解读,因为总觉得一本书,一部影视,便是一个人生,有的可能是缩影,有的可能是某个阶段,但宽度或许不会太大差异。
一、教育
皇家工程学院,在他们的国度,好像男的就是要当“工程师”,女的就是“医生”,整个国家好像只需要这两个职业,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发展中,被迫发展中。如果你们还记得男主喝醉酒爬到女主家里听姐姐肚子里孩子踢动的片段的话。于是摄影师,不被看好,想学文学,害怕到跳火车自缢,不及格就没有工作,退学就要跳楼自杀……
很多偏激的行为,在于一念之间。于是知行合一的活跃分子总是第一,机器式背理论的总是第二,成为这个片子最好的细节之一。在于原本的教育理念下,背理论的就该第一,编剧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做了伏笔坚定宣扬的教育观念。
教育分阶段性的,德为先,其次智慧培养,再者技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应以德育为主,培养健全的身心,开发引导思考方式,举一反三等思维培训,大学后,成年授之以渔。不仅为己之生存,更有余心余力为周遭付出一点贡献。
二、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社交圈,对于个体来说。感恩父母家人,回报为之付出的,也作为健全身心的一个完整后勤保障,“家”为避风港,这种安全感是从降生就存在的,不可替代。
家庭也成为教育的启蒙。在男权主义社会下,连带的还有“家长制”,于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模式不约而同的一致了。三个不同阶级的家庭,表面上的社会地位因为三个不同的职业而不同,每个家庭以自己的方式过活着。于是很少人有勇气去改变,也没有魄力去扛起代价,或许最后归为命运。
举个例子:女主角,校长的女儿,走上了安排好的医生道路,与拜金男朋友交往,看起来“门当户对”,在男主的神奇“青芥末”试验下,拯救了,而当男主失踪后,差点又与拜金男走入婚姻殿堂。在“精神领袖”的神圣光环庇佑下,派出了“使者”带他们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又拯救了女主。而,为何女主第二次选择了拜金男?是否就是大多数人没有底线的坚持,将就了,委屈求全了?仅仅为了看起来的门当户对而结婚生子。或许也能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吵不闹的过活着,与傀儡有何差别?三个家庭的孩子都背着大山,“坐吃山空”的山,于是可以于世无忧。
当然“英明的陛下”还拯救了两个兄弟,不仅仅救了两个人,还有两个家庭,以及以后的无数家庭。让他们知道了另外一种生活模式,恰恰这种生活模式在当时的社会转型期下是少见的,一种新鲜的生活模式出现在两个高等教育下的知识分子面前,是新鲜并且震撼的,“精神领袖”不断的证明了这种模式是可以存在的,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时脑热搞创新的。这种模式也只有这样从小不在模式下生存的人才能跳出的,才能让自由“知行合一”,思维的跳跃与原本的务实践行品质结合。
他拯救了拉加,那个神明护佑,虔诚的带有点自卑的小男生,让他更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原有的优点,而坦荡荡的面对人生出现的不足,每个人都会有的不足,不一样的不足。这个片子再一次让那些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真诚纯洁的的人知道,他们的真诚纯洁是很宝贵的,片中安排拉加得到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以及与纯粹的人为伍。
另外是法罕,他被拯救的重点在于自由,追寻到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他被安排策划的人生好像是拉加的升级版,无论是家庭条件,学校成绩,这样的一个层次或许才是这个小说以及这部片子的更贴合、更到位说明不同的人生、更大范围打动人心的魅力点也说明了不仅仅是活着,还要追求活着以外的精神,如同粗粮填饱肚子后,有了甜点。
三、友谊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基友情深演绎下,我觉得“英明的陛下”爱得更多的其实是“病入膏肓”的查尔图,作为上帝一样的主角,众生平等的拯救并不是说付出同等的力量拯救,而是拯救到同等的水平面来,所以对于这样“深受荼蛊”的查尔图,“精神领袖”是用尽更多心思的,用最狠的方式,去提醒他,不能这样下去。而对于另外两位亲舍友,或许不同的是:十年不见后,一个电话还可以让拉加连鞋都不穿,裤子也没换,床上的娇妻也不管,法罕飞机起飞之际可以装病迫使它停下而一路狂跑,仅仅只需要听到一个名字。而不断的坚持,仅仅是一个信念、一个从前的笑脸,四年的了解与建立的信任。最后的见面,自然的谈天,在天台上喝的一顿自然的酒、无须虚伪做作的酒,无须比较功名利禄,只须默默的看着对方的书,关注着对方的每一条“微博”。
四、爱情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我想这是最靠谱的爱情,纯粹凭感觉天天变样的,我想都是“小泰迪”。并不违背自己,知道底线与原则,碰到了靠谱的人后,就算十年,也依然义无反顾的奔向,而拉彻,英明的陛下,也十年不改初衷。我认为的爱情,就是神圣的,只有世俗的人,才会害怕离婚,才会需要考虑离婚后要房子还是要孩子,才会害怕自己有了孩子又或者没有什么独立经济或者本领而继续将就。凡人与圣人与仙佛,均需看得透彻,活的明白,内心纯粹干净。并不是所谓的装清高,这些都很容易做到并且人人天生自带,像翻旧时的玩具一样翻出来吧,它与玩具不同的是,不会老坏。
五、事业
在教育过后,事业成为它的延续,或者说是验证收获这个埋了四年的种子发芽结果。但并不是说局限于教育之后,每个人的人生终点会有一种天赋去牵引他走向,有的人称为缘分,有的人称为命运,但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由后往前看的一种无法验证的“无意识”的东西,唯一的验证就是不可重来的人生到了终点,去回顾,觉得就是应该这么发生的一样。事业与爱情相似,与“本质”越远,却属于精神享受,提高生活品质,丰富生活的“甜品”。
依然可以是神圣的无私的,不仅仅是糊口的职业。
这是一个方向,在教育线索下,牵动出来的一个时间顺序,在剧中没有明确先后出场顺序,也是穿插丰富了剧情。
里面的角色很到位,很有代表性。我觉得人生出现的人,都是自己,像照镜子一样的自己,老的少的。出现少的,就会看到过去的自己,变了些什么,放弃了什么,坚持了什么。出现了前辈,就会看到自己的将来,自己是否要做这样的人,如若不想,便改变。谁说人生不可以穿越到过去?时间不能倒流?只是你没有继续往前。谁说人生没有“后悔药”?只是现在的你,侥幸不做预防,有些张狂。
2016.10.1 历经一个多礼拜 定稿于半壁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