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涵养精神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的红色经典阅读之旅更丰富、更深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设计学前情境导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红色基因;通过整合多部经典作品进行专题探究,促进学生深入阅读,铸就优秀品格;通过任务鼓励创作输出,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关键词:红色经典;情境导读;创作输出;生命成长
董卿曾在《朗读者》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沉甸甸的生活,但总有一些东西会让我们心有戚戚焉,给予我们启发,也让我们在无形中获得力量。”朗诵和阅读其实都是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民族奋斗不息的希望。
《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是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奋斗史。它们以客观的视角重现了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一个个伟大人物;它们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思想与信仰的无穷力量。阅读这些红色经典的过程,就是生命穿越历史、现在、未来的红色长征之旅。为了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唤醒红色基因,铸造红色品格,促进生命成长,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尝试。
一、情境导读,唤醒红色基因
红色,是热情又蓬勃的原色之一,它暗含着鲜血般的红色情怀,熔铸了一代代热血青年的激情和梦想,代表着共产党人无畏牺牲、顽强奋斗的“红色基因”。在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之前,充分做好导读,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的距离,唤起他们身体中的红色记忆非常重要。
为了营造导读情境,我们组织学生“云游”红色遗址 。在VR视图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沉浸式“云游”红色地标,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大渡河畔,学生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身影;吴起镇边,脑中想起“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的磅礴诗句……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那段恢宏的历史,我们给学生推荐金韬导演的电视剧《长征》,并在课上播放经典片段。电视剧《长征》以史诗般的气魄再现红军当年长征的悲壮场面和历史性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它以史写人的独特构思激发了学生深入研读作品的兴致,促使学生追溯红色信仰之源。
下面是一位学生“云走”长征路后的部分感受。
在遵义“云展馆”,我听到了娄山关战役中英勇将士们的壮举,深刻地感受娄山关战役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在电视剧《长征》中,我感受到了革命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从记事起,红色情怀一直扎根在我心中,但这种精神信仰来自何处,我并不清楚。 这次“云走”长征路的体验,仿佛唤醒了我的某部分记忆,让我看到了我的来路和征途。当我翻看《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重译本序时,顿觉有种力量让我勇气倍增。是的,我要跟随前辈的脚步,继续为红色梦想而努力……
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深刻的。在今天,“红色基因”孕育了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这些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借助互联网、影视作品等实践活动充分开展学前导读,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心潮澎湃时,我们会再给学生提供相关历史典籍或纪录片等资料,引导其感受“红色基因”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力量。这样真实情境下的经典导读,必然有助于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和思考。
二、专题探究,铸造红色品格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专题探究的形式,将红色经典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理性化、深刻化,在回顾历史中铸造红色品格。
长征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是对民族命运的巅峰对决,更是我们红色经典阅读的重点探究专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认为,长征“关乎初心,关乎来路,关乎 自信”,它提供了当今时代所稀缺和需要的“挫折面前顽强不屈、追求真理视死如归、 集体主义责任担当”的精神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长征,培育优秀品格,我们设计了如下专题内容: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与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完成如下三个探究任务。
1.绘制长征“使命地图”,布置以“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为主题“云展览”长征部分内容。要求:选取长征途中重要事件及图片,再现宏大历史。
2 .铸造“长征”英雄丰碑。要求:选取三名长征英雄,写英雄故事,讲英雄精神。
3 .长征是人与人生理极限的斗争,是人与人心理极限的较量,是人与自然极限的抗衡。请你依据体验和感受撰写演讲词。要求:结合时代背景,畅谈“长征精神”的传承。
在长征专题中,我们整合《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两本经典作品,以“长征精神”为核心,提取主要内容,深人挖掘时代意义。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受到熏陶。下面是一学生写的演讲词片段:
我无法想象,他们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 ,是如何穿过了沼泽遍布的草地,翻越了空气稀薄的雪山的。我无比惊讶,那消化着皮带炒面草皮树根的躯体,从哪里来的力量,居然能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战胜了大渡河的激流骇浪,强渡成功。
掩卷沉思,终于明白,革命乐观主义的背后,是怀揣的家国情,是肩负的解放任,是追求的信仰力!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我们有理想,未来才有希望!
窗外,春光正好。楼下的社区公园,老人在悠闲地拉家常,几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在 荡秋千,国泰民安。这,不正是红军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阅读红色经典,绝不是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而是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红色经典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走进历史中,了解过往,唤醒记忆;共鸣情感,培育思想;价值引领, 重塑精神,最终在高尚精神的感召下塑造更好的自己。
专题探究活动,秉承了读写一体化的理念,体现出“阅读促使精神成长”的要求,不仅可以避免读写零碎化、片段化,而且能把阅读的所思、所悟转换成学生自己内在的心理图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与经典深度对话,塑造完整的人格。
因此,在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有梯度的探究任务带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 了解“他人的世界”。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风云下、在他人的过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铸就高尚品格。
此外,走进红色经典营造的精神场域,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伟大与丰富,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三、创作输出,促进生命成长
阅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输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把握规律、寻找永恒。但单向的阅读只能让思想停留在理解层面。想要让作品中的精神自觉内化,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力量,还需要逆向的创作输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彰显经典阅读指导人生的崇高价值。
在阅读经典过程中,我们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个性化创作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实现精神与生命的成长。下面是学生基于《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片段创造的微电影脚本。
微电影:《你与我的长征接力》(3分钟)
镜头 1 全景摄法
画面内容:俯瞰二万五千里长征地图,以一条移动的红线标明红军长征的行进路线。
旁白:“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感慨道。“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美国作家斯诺如是说。然而这样的创举其实是一群年轻人走出来的。
音乐:《红军不怕远征难》
镜头 2 中景摄法
画面内容:长征途中青年战士行走画面。战士的神情由落寞悲痛到慢慢坚定,坚信革命的胜利终将到来。
旁白: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到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有人曾经说过:“长征是一群孩子来完成的。”冒险、探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法懦、胜利和狂喜、因苦、牺牲、忠诚,千万青年永不磨灭的热情、永不放弃的希望和令人惊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一团火焰照亮着这一路的征程。
音乐:《我们是新长征的小红军》
镜头 3 中景摄法 转特写、转远景
画面内容:背景是灰蒙蒙的天空下着小雨。一位战士缓缓倒地,眼神充满希望。随着他的目光,画面转向天空。
旁白:聂荣臻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 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音乐:《长征组歌·告别》
镜头 4 远景摄法
画面内容:晴朗的天空,和平鸽飞翔。操场上的学生快乐地嬉戏玩耍。
旁白:2021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春日中的校园格外美丽,阳光下的少年们,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音乐:校园广播继续播放《长征组歌·告别》
镜头 5 近景摄法
画面内容:在明亮的教室里, 一位少年合上手中的《红星照耀中国》心有所想,目光坚定地看着窗外。
旁白:不知为什么,那个倒下去的战士让我那么熟悉。他是与我一般大的年纪,仿佛与我血脉相连。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他用披荆斩棘换来的。你没有白白牺牲,中华民族的长征路上,我和你永远在一起,祖国未来的幸福,我来扛起!你未走完的长征路,我来接力……
音乐:《少年》
在这场红色经典阅读过程中,我们和学生都经历了生命的红色长征。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感动再到最后的坚定,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渐渐沉淀在我们的血脉中,熔铸在我们的人格里,成为滋养我们生命成长的无价财富。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用红色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人民教育出版社“红色经典阅读丛书”献礼建党百年华诞[J] .新阅读,2021(5) .
[2] 刘丽.基于参与式教学视角下初中语文红色经典阅读开展策略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2020(18) .
[3]杨菁.从学习者角度,破解“阅读盲点”: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 .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1年第8期)
编辑:武晓飞
审核:张莉莉
终审:葛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