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我可以吃一块吗?”侄女缠在我的父亲,她的爷爷身边转悠着。
“好啊,爷爷给你揪一块。”父亲从石臼里揪出一小块热腾腾的黏黏的白色东西,粘上一点用白糖和碎花生末拌在一起的调料,放进侄女的口中。
“真好吃,又甜又香又糯。”侄女夸张地做了一个满足的表情,然后又贴向父亲的脸,说“爷爷,我可以再吃一块吗?”
“好啊,但是只能再吃一块了。吃多了,一会儿不能吃饭了。”
“好的。”但是通过她的磨功,侄女从她爷爷那儿磨了两三个最后一块才肯罢休。
这是中秋节这天,父亲和他孙女的对话。
他们在做什么呢?
父亲正在做家乡中秋节必吃的传统点心:糍粑。
这是母亲头一天晚上先把糯米用水泡上,泡上一夜,第二天早上蒸熟。然后倒进一个石臼里,父亲用一根石杵反复舂打,直至完全秥稠。这个过程是非常耗体力的。糯米的黏性非常强,稍微舂打几下,石杵就粘在糯米上拔不动了,要使很大的力气,拔出来,粘点水,才能继续舂打越到后面,糯米越来越溶,黏性就越来越强,也就越来越难舂了。反复无数次后,才能得到最好吃的糍粑。这还只是第一步。这时候的糍粑是白味的,可不好吃。必须要有配料才好吃。
因此与此同时,母亲在厨房里,剥出今年新晒干的花生粒,放到微波炉里烘干取出,辗成碎末,碾碎的花生末可真香啊。加入一些白糖,我们家里人都吃得比较甜,所以放的白糖比较多一点,拌匀,粘糍粑的调料既做好了。
趁热,揪下一块糍粑,粘上白糖花生碎的调料,放进嘴里,甜糯软绵,真是“味道好极了”。父母亲知道我爱吃,所以做了很多,剩下的,粘上一点干糯米粉,切成条,放进冰箱里冷冻起来,想吃的时候,用少许油煎一煎,煎到两面金黄,粘上调料,一样的好吃,还增添了少许的油香味。
中秋节吃糍粑是父母亲老家的传统。他们因为参加工作出来快40年了,但是依然忠实地保留着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元旦包汤圆,春节做腊味(香肠、腊鸡、腊鸭、腊鱼等),清明泡咸鸭蛋,端午包粽子,中秋打糍粑,而且必是自己亲力亲为,从不外购。
父母亲说,这是家乡的记忆,这是传统,我们走到哪儿,都不能忘本,不能忘根。通过食物,可以把家乡的味道传承下去,这样,即使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无根的人。有根的人,心才能安定。
他们从他们的父母那儿继承了这些味道,我也从我的父母这儿继承了这些味道,侄女从她的父母亲那儿、从她的爷爷奶奶那儿也将继承这些味道,我的孩子也将从我这儿继承这些味道,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