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妈的影响下,小时候看了很多央视的纪录片。《故宫》、《敦煌》等纪录片中很多细节的描述早已忘记,但是它们恢宏的身影和历史的厚重感在我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一的时候无聊逛亚马逊,刚好看到这本《台北故宫》,发现它是央视纪录片“台北故宫”的配套书,顺手就买下来了。这本书就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四年,直到上周我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才开始认真看。
一、大转移
60万件的珍宝几经颠沛流离,漂洋过海,最后到达台湾。当你静静地欣赏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很难想象它们身后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大转移分为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困难,比如,“1938年4月,车队刚抵达汉中,大家一口气还没喘过来,就听到敌机轰炸汉中机场的消息,文物被迫再次离开。刚离开汉中,汉中便遭敌机轰炸,原储存文物的库房,也中弹炸毁。”,“一路上真是艰险重重:找不到车,找到车却没有汽油,进入四川之后蜀道难于上青天,乃至途中频频翻车。至于沿途吃、住之苦更不在话下:黑米饭,馊馒头拉得出‘丝’,旅馆满是臭虫,洗手间设在猪圈里”。即使如此,在所有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所有宝物毫发无损的到达台湾,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个奇迹。在看完这一章后,对于这些国宝,除了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惊叹,我更多了一份敬意。
二、六君子
为台北故宫文物贡献良多的人有很多,而这六个人都是伴着文物去了台湾,为故宫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主持文物迁台的负责人杭立武,南迁中失去两个女儿为了文物父子分离的考古学家李济,为故宫服务45年的老馆长庄严,古玉器研究的顶级专家那志良,《四库全书》索引编撰的主持者昌彼得(《四库全书》有3万6千多册,总字数达9亿之多,全书共230多万页)和第三批押运者中唯一健在的索予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精彩纷呈,看得让人大呼过瘾,而且他们对于学术的专注也是我们后生学习的榜样。
三、在台湾
从1948年年底,这些中华文物的珍宝开始登上台湾,直至1965年11月,他们才算有了一个长久的归宿。从基隆,到台中,最后到台北的外双溪安家落户。这条路走了17年。国宝的守护者慢慢老去,这些珍宝也开始生根发芽。毫无疑问,中华文化数千年的艺术和精神成果,被很多台湾人接收、感知,并转化为今天台湾的现代文化和艺术。这一章就讲述了这批珍宝在台湾的流转和保藏、展览以及和民众之间的交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大故事
台北故宫拥有故宫精品文物的95%,这些精品中的精品其珍贵价值不仅在于文物本身,还附加有他们自面市到如今,千百年来因缘聚散的曲折身世。就如同第一章的转移经历,它们在历朝历代收藏者之间的流传也是高潮迭起、激动人心。此外,无论书画、玉石还是珐琅器,它们的艺术价值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所以让读者对于欣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我对于台北故宫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书中的很多细节还值得好好温习。只希望去台湾旅游之前,把这本书好好再看一遍,让故宫之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