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一家小的创业公司呆过一段时间,在那的时候,起步一年多时间了,面临各种问题,当然,作为创业公司,各种业务停滞不前,团队没有凝聚力,产品不顺应市场需求。这一切,主要的原因还都归结于老板。
看了那么多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那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自带强大的个人魅力,超强的个人执行能力,在这个变幻的市场潮流中勇猛精进,不仅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也让团队得到快速的成长,为大家点亮希望之光。
而我们的“领导”为什么还每天焦头烂额,忧心匆匆,只疲于应付眼下的鸡毛杂事呢,甚至一度严重危及到自身的健康状况。绝大部分时间没见过他晚上什么时间离开公司,早上来到公司的时候他老人家早已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了。没有周末,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学习与娱乐,甚至于一日三餐也都要员工帮忙带到办公室完成 。
或许你会想,创业公司的老板都这样的啊,战战兢兢,充满各种危机感,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属于自己呢?
可只要是公司的同事,不需要很细心,不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就能发现,我们的老板每天大部分处理的都是一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几乎没有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最早的销售渠道是自己原来线下的客户群,因为太小,迫于压力找各种临时的代销平台,不仅付出超高的代销费用,还不能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而销售高峰期一过,又外面找各种设计师开发新的产品,忙于新产品的设计,打样,批量生产。自己的销售平台建设又放下了,如此循环往复,公司的自营平台到现在与开店最初的原始状态也没多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大多数都在以“本来”、“应该”这样的思维模式在考虑问题。
你为什么不可以偶尔抽个周末,去访友,去郊外走走,或听个音乐会,看场电影,哪怕就呆在家阅读一些无用的书,甚至一天三餐到楼下走走,找点自己爱吃的,而不是一直劳烦员工打包,都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有更好的状态和更饱满的精力去面对更多重要的事情。
咱们为什么一定要不断开发款式新颖而对于市场却未知的产品,却不愿意多关注用户的需求,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让产品带着用户的参与感呢?世界上那些卓越的企业都是在最困难时候,顶住最大压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在自营销售渠道上重点投入人力物力,而要不断地依靠那些留不住用户还培养不起团队运营能力的代销平台呢?
当然“本来”、“应该”这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公司年龄比我大的同事说,这些问题和建议你都可以提出来啊,我们不能老抱怨,而应该提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我回想,其实这些建议我们很多位同事都或多或少提起过,但总会在还没有说完之前被她“我没办法”这样的借口强势的挡回来。
我们很多的进步和深化认识都是在自己的想法遇到障碍的时候。
当这些“为什么不”无效的时候,我的思维转到了“何以至此”,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一个近50岁的女人,学历初中未毕业,早年离异,创立这家公司之前一直都是在其弟弟的公司从事线下销售工作,而这位弟弟也同样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自身性格好强,尽管也爱上进、爱美,爱求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跟上这个世界的潮流,但这一切过往的经历在其骨子里的烙印却深深地扎下了,不可回避,不能不承认,也不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尽管也买很多书,不知道是因为没时间还是看不进去,然后还没拆封就在书架上蒙上了一层灰;尽管把自己打扮成很儒雅的外在形象,高高盘起头发,穿棉麻的长衫,走路轻缓,说话温婉,但每到关键时刻一开口就曝露了,说出的话永远是别人说过的,带着自己都不理解的术语,甚至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地表达。甚至有时候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控制不住情绪陷入争辨而让自己失态。
认识到“何以至此”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其实,从"为什么不?"到“何以至此”的思维转变,本质上是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靠近。你不会再在那不可改变的现状层面纠结,在那么多“为什么不?”上面徒劳。“为什么不?”是一种旁观者清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站在自己认知层面硬生生地去要求他人改变的妄想,而这种妄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人身上,寄希望于他人的改变而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而“何以至此”的认识,是让我们透过事物本身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形成缘由,让你真正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而给予一份宽容和理解,然后反求诸己,通过对自己的要求,通过行动的付出,通过优秀的成果去改变周边的世界,影响他人。
信息越来越迅捷,越来越透明的世界,每当公众人物或机构违背主流价值观,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全民刷屏的时候,绝大部分的言论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它不符合自己一贯的认知,因为它走到了我的反面立场。而只有极少数精英分子可以在此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告诫自己,不陷入被媒体操纵的大众情绪之中,从历史的进程,社会的趋势,个体或机构本身特质及所处境况分析。只有了解了事物的底层逻辑,上面建筑的打造才有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