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之中多存在两个不同自己,“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在书中也形象的描述为“较高层次的你”和“较低层次的你”。很多时候较高层次的你意识不到较低层次的你,这种冲突往往发生在你情绪变化之时。
当你与人意见相左,意见得不到赞同时,你会变得愤怒,尽管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耐心的听人解释,听听他的看法,尤其是他的看法较为合理时。可是较低层次的你战胜了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你,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藏的诱因控制着你,导致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
很多时候,你“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这样你的决策质量就会变低,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理想的状态就是较高层次的你战胜较低层次的你,通过逻辑和有意识的行为来做决策。但往往都无法意识到较高层次的自己,这需要做到头脑的极度开放。
要正确的认识两个层次的你。“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是你的防卫机制,这一机制使你难于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内心有着某些渴望和恐惧,在遇到这些渴望和恐惧时,你会作出最本能的接受或排斥,尽管你可能觉得这样不够得体,不够理性。
在你之前的生命中,总会形成你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也会阻碍准确的看待事物,产生不好的决策,这就是思维盲点。对于同一张画,有人会注意整个篇幅,从整体看画,有人从细微处入手,欣赏画的小细节;有些人习惯线性思维,有些人习惯发散思维。这些认知的差异,导致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
思维盲点造就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意见分歧,而“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也最终导致了不同的决策,产生非可预见的后果。产生分歧时,人们大多时候都是在脑子里自己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能得到的意见,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结果就是各自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的在盲点上撞墙,直至失败。
奉行头脑的极度开放,站在一个较高层次,想象自己是一整部机器,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到那个“较低层次的你”,知道你的思维盲点。
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
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通常人们会被内心的渴望和恐惧所束缚,难以压制住较低层次的你,从而导致毫无成效。承认自己的盲点和缺陷,真实的了解自己,试图了解更多,以克服盲点和缺陷。
搞清楚争论的目的尤为重要。
要诚恳地相信,你知道的也许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与自己现在知道的办法相比,能妥善的处理那些不知道的更为重要。认识到我们既能从最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也能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看法,了解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产生争论,是为了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答案。这可以看出争论找出好答案的其中一环,并且是重要的一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争论是我们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并从中找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