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我相信凡是经过高考的折磨的人,对写作都多少存在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的。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所认为的写作只是写作文。而写作文,并不是写作。写作的基础是真实,即使是虚构,也是基于现实进行的艺术的加工,是有感而发的,是喷薄而出的,是流淌在笔端的。而写作文时,你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主题要求和字数要求写出“八股文”。之所以说是八股文,是因为在教写作文时老师会讲很多的套路,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等,学生需要按照这种套路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结构不好,而是这种强制的硬性要求,会严重的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话题作文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对某个话题的理解不同,一千个读者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更何况对于某个话题。不同的学生对某个话题的理解自然是不同的,那为何还有离题这一说法呢?记得高中写作文时最头疼的就是理解话题,然后定题目。老师总是说好的题目是好的作文的基础,可是我总拟不出好的题目。现在翻看以前上学写的东西都非常的搞笑,甚至诡异,题目也是偏于“标题党”,内容也是空泛至极,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非得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将要表达的意思弄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总以为这样才是好的作文。其实以我之见,写作无非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辅以想象力的加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如果非得讲究套路,或者将一句话分成好几句话来说,就未免落入“八股文”之列。
是的,写作是需要想象力的。而想象的基础是放松,是精神的自然松弛,是情绪的自我渲染。而一旦想象力被关进牢笼,就只能写出“我胸前的红领巾闪闪发光”和“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样的无用的废话。我曾经感慨过,一国的语文教育是一国的教育的良心。因为语文不像其它理科科目,语文教育是无法偷懒的,没有技巧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真诚的引导,很难写出有意义的文字。凡是从小就讲究偷懒的、讨好的语文教育,必是教各种写作技巧的。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可是,这也教会了孩子撒谎。我们成人之后撒谎是不脸红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撒谎。诚实成了一种只需要挂在嘴上的美德,甚至都不敢写在纸上。经常有人批评现在的文风虚夸,可是问题的根源却没有找准,而只把矛头指向道德之类的空洞的存在。造成现在的虚夸的文风的根源,我认为,是从小学就开始的造假作文。明明没有捡到钱,非得写捡到了一分钱,而且还交给了警察叔叔;明明没有扶老奶奶过马路,而且父母也教育不要扶老奶奶过马路,非得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明明晚上是跟父母一块大吃大喝了,非得写今天跟父母吃了忆苦思甜饭,领悟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不容易;明明喜欢看动漫,喜欢二次元,非得写喜欢看新闻联播....这样的例子可以从早上说到晚上,因为当年我就是这么干的,这样造假的。我从小就写了无数的假作文,总以为“拧巴”的文字比平推直叙的好,以为“人面桃花别样红”比“门口的十里桃花争相绽放”来的更文绉绉,更容易得到别人的青睐。其实,这是病,得治。
以下面的文字为例:
总有人带着悲伤义无反顾的投进一望无尽的茫茫的黑暗中,从此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笑颜。只有月亮,承载着千年的秘密,依旧残酷皎洁的转动,洒下亘古不变的月光,让人心碎,让人心醉。我爱这冰冷的深沉的月亮,它是神明的肢体,它知晓所有人的愿望和不能说出口的黑色隐秘。
哥们,你想说什么啊?你这一会心碎,一会心醉的,一会又是黑色的隐秘,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让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怎么治呢?现在我们来谈谈提高写作能力这事。写作的能力除了大家都具备的表达情感的能力和加工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原始材料的输入。如何输入原始材料呢?一是经历,二是阅读。先说经历这事。如果某件事对你有所触动,你在写作时是不用费劲的寻找词汇的,只需要将那种激烈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好,在表达的过程中你会感觉文字是自然的流动出来的,而不是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阅读你写的文字时是会感触到你的情绪的,而如果你写的并不感人,那么很可能是这件事并没有给你很深的触动。举例而言,我小的时候因为顽皮,曾和几个玩伴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往别人家厕所里扔鞭炮,虽然这这事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可是当时那种恶作剧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的,那种做完坏事之后又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至今都无法忘记,尤其是在听到有人在厕所大骂时,我们几个撒腿就跑,各自躲到柴火堆里,等到安静了之后又探头探脑的出来。如果当时敢将这种情绪写出来,未尝不是一篇好的文章呢。
丰富、有趣、不同寻常的经历是创作的基础,然而光有这些基础还不行,还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如何提高感知力呢?阅读。阅读时你会发现好的文章总是可以将我们感觉很稀松平常的事用最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又大呼过瘾。优秀的作家的感官系统都是打通的。可以巧妙的用听觉描写味觉,用嗅觉描写触觉。几年前拜读钱老的《围城》,为其中精彩心理描写的文字深深折服。钱老总是可以将人物的心理历程外化,用大段的文字渲染氛围,仿佛心理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外物,读来无不身临其境。数日前读过一篇文章称钱钟书为民国第一毒舌,我是深信不疑的。“那女人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的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围城》这样的小说里层出不穷。读过几篇名家的经典著作之后你会发现,优秀的作家都是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的,他们可以将我们平时忽视的细节,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事发时的周围的细枝末节,甚至是呼吸心跳似乎都能入他们的法眼。他们感知微风拂面的细腻和大雨磅礴的气势,感知善良和狡黠,感知贫穷与富贵。他们可以写出“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可以写出“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眼镜,两只大白眼镜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钱钟书)。多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会被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到的观点所感染,并潜移默化的去模仿,也才会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来。
写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是人类倾诉的欲望的体现。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书的序言里将作者的写作历程描述的惊心动魄,好像不是牛人,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事就没有资格写作似得。这往往是夸大其辞的。我们每个人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那些靠写作为生的人,当然需要用婉转曲折的故事、华丽流畅的文字、精心设计的结构来吸引读者。可是,如果我们不想靠写作为生呢?我们如果只想将自己的心理路程记录下来,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如实的保存下来,就不必追求华丽,只需要真实就好,不需要邯郸学步似的模仿谁。其实,现在想想,十多年的学生生涯简直是浪费了的,许多的情感没有得到良好的表达,没有得到真实的记录,而只把时光花在了写八股文上,所写的文字也都是毫无生机的虚假的文字,实在是可耻的。对于我的孩子而言,我会对她的文字把关,只要求真实,要求言之有据就好,杜绝空洞的渲染和无聊的拧巴,杜绝强硬的引用名人名言。希望这个愿望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