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什么俗?
前些年十几亿国人几乎是疯狂地迷恋上了东北二人转,迷恋上了本山大叔。有段时间我几乎是每天不看一遍《小崔说事》、《不差钱》、《卖拐》、《白云--黑土》一类的小品就会整夜整夜失眠。二人转本来就是非常接地气的草根演出,本山大叔绘声绘色的演绎又更是俗上加俗。尽管俗,但往往能在插科打诨中切中时弊,让我在心花怒放的同时,也会有更深层的思考与认同。本山大叔的这种俗应该是深受劳动人群欢迎的大众消费,而绝非所谓的下流恶毒低俗。准确的评价应该是寓教于乐的俗中见雅。
忽然有一天,本山大叔出力不讨好地去“米里奸貉种国”演出归来,招致来自米国的一片声讨声,一片骂声。随即国内媒体群起攻之,本山大叔的小品立刻就成了“低俗无趣”的代名词。我就弱弱地请教一下各位公知、各位大咖,为什么米国佬发声以后你们再声色俱厉地落井下石啊?你们鄙视、讨厌类似于本山大叔的表演,早干什么去啦?为什么纸老虎一撅屁股,你们才闻“臭”而上呢?本山大叔纵横春晚二十余载,又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地下黑戏台班子,你们这么多年莫非一直是在冬眠,还是一直在米里奸貉种国镀金取“精”呢?
米国佬看不懂、看不惯情有可原,毕竟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如果能看得懂,看得惯,看得有滋有味才会让人有莫大的疑问,才会闹出更大的笑话。另外米国人的人种歧视举世闻名,他们又哪里来的资格对本山大叔艺术性的调侃而横挑鼻子竖挑眼呢?请问来自西方的所谓“高雅文化”,真正懂得欣赏的又有几人?就是那些不遗余力推崇西化的骚客雅士,我估计他们也不会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得头头是道。
如果一定要找一找本山大叔的错误,那就是本山大叔太过自信,甚至于太过嚣张,名牌座驾十几辆,又是私人灰机,又是休掉结发之妻,也是尽显一代土豪的奢侈与糜乱。最大的错误是不应该去什么米国,既然去了人家的地盘,也应该入“米”随“洋”,而不应该照搬全套“乡村大舞台”啊。不过我个人认为本山大叔比某些裸官要高尚得多,至少他还没有把老婆小孩,以及名下财产转移到国外;比那个去米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陈大善人要真实许多,最起码他到米国的目的是去表演自己“俗不可耐”的节目,而不是以一个“小丑式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去招摇过“米”的。
【2】俗又成了大雅
我又回想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经常在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偷偷摸摸地搓麻将的声音里昏昏欲睡。
一盏临时换上的四十支光的白炽灯灯泡(平日里为了省电费,只能点十五支光的),一张方桌,四把椅子。因为那时候打麻将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生怕被最爱用“隔墙有耳”的方法逮打麻将的派出所联防队捉拿了现场,所以得在桌子上铺一床毛毯,以减轻洗牌时哗哗啦啦的声响,再紧紧关闭好门窗,拉上厚厚的窗帘。
那段光景铬在我的记忆里也是足够俗得冒气。我独自蜷缩在屋角的床上,一本一本翻看着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连环画,听他们自摸时、糊牌时的激动叫好,或者跑风被截了上糊时的怨言。有时有人突然提醒式的“嘘”了一声之后都哑口无言着,只有麻将啪啪啪的轻微磕碰声。这些声音是最好的催眠曲,而烟、茶、酒和汗水混合而成的气味是最好的催眠药,让我不一会就昏昏沉沉地睡去。
可是就是这个当初被政府三令五申禁止、让我觉得俗气冲天的麻将,如今有专家学者经过多年吃了干饭没事干的研究与考证,已经称之为“国粹”,摇身一变居然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原来雅与俗也可以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共同体啊。
齐白石如果没有陈师曾、徐悲鸿的知遇,到老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木匠中的大内高手;张玉良如果无缘潘赞化,估计最多也只能混个青楼头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雅可以雅到极致,但同时也可以俗到连自己都无地自容!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雅,也没有绝对的俗,就得看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造化了。有些特定的时候,特定的环境里,雅俗是互通的,是可以互相调换位置的。
就像京剧起源于安徽怀宁的石牌小镇,前身也就是属于三教九流之列,走街串巷的草台戏班子,而如今俨然已是国戏之重。诸如东北大秧哥,陕西信天游,四川的变脸,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戏种,流传于各地田野地头的劳动号子与民谣山歌……民间的泥人张、民间的剪纸、民间的灯会,包括一年三节的节日文化,红白喜事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八大菜系等等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充满了民俗味道的又高又大又上的闲情雅致!
【3】有些雅只是表面现象
越长大就越容易纠缠于各种各样的凡尘俗务而无法脱身,有时候简直就面临着无力自拔的窘境与困惑。比如我们非常崇拜的一个当红女明星,银屏上的形象知情达礼,纯情似水,居然是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的共享小M;又比如风度翩翩的某成功人士,竟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挖鼻孔、吐口痰,大声喷着很黄很暴力的段子……戏如人生啊,我们永远无法置身戏外。
家乡的黄梅戏既可以在街头巷尾传唱,也可以去北京做汇报演出;凤阳花鼓曾经是逃荒要饭的必备道具与背景音乐,现如今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央视喜庆欢快的综艺节目……人们往往都崇尚向往高雅的境界,到处寻找高雅的感觉,殊不知人生在世,难免会被庸俗的人与事所包围、所羁绊、所掩埋,但只要不是沉迷于低俗下流之中,雅不雅确实不必太追根求源,太过在乎。
有人给我出主意,说我既然长期失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何不趁着夜深人静时去认认真真地接触接触一些高雅的文学,高雅的艺术。让我去听听贝多芬,听听舒伯特,最起码也得听听《高山流水》、《阳光三叠》和《梁祝》……如果缺少音乐细胞,那就读一些经典的古典文学与世界名著,并且给我列了很长的一路书单。
我个人从内心里有些抵触。这些人固执地认为深奥难懂的就是雅,白话易懂的就是俗;古筝、钢琴为雅,笛子、口琴为俗;凡高、毕加索为雅,天津杨柳村年画、门神财神钟馗造像为俗……这些雅与俗对我来说,我根本无法去分门别类,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劳筋伤骨地去分门别类。
被一些人标榜追捧的所谓高雅的东西往往曲高和寡,遗世独立,难以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接纳、消化,因此它们难以在我失眠时起到安心静神的效果。失眠时我反而喜欢一边听着自己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一边随笔记录着心中信马游缰的胡思乱想。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频道又一个频道地寻找着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当然,本山大叔的小品一直是我的首选。
何为雅,何为俗?历史学者,社会学博士,文学院教授,美学家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一直都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有些观点还有点见地,有点说服力;有些是人云亦云,没有个主见,谁说都附合;有些则是语出惊人,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讨论来,讨论去,给出了无穷无尽的解释,也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个九九归一的结论。
一说雅与俗井水不犯河水,清浊分明,雅者自雅,俗者自俗,任凭高处不胜寒,也要将雅进行到底。
一说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相互之间既辨证又混淆不清。但如果让我总结的话,还是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并且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即使不能如孔大圣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但完全可以吾修吾心,不以人言之雅为雅,亦不以人言之俗为俗,不矫揉做作,不标新立异,能够做到世人皆雅吾独俗也是一种难度系数三点五的修行!至于别人怎样旁敲侧击,或者在背后如何如何指桑骂槐,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完全不必大动干戈地去口诛笔伐了!
【4】雅什么雅?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俗话说”,说明俗是可以借鉴的,可观赏,可模仿,可学习,并且具有流传有序的传承性。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民俗文化节、民俗博物馆等等民俗文化方面的活动,证明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璀璨而独特的文化。我们自谦为俗,那是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其中,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从而往往会有一种审美疲劳般的忽略,从而感受不到内在的美丽大雅。
有道是不识“民族”真大雅,只缘身在此“俗”中啊!别人看不懂,别人不理解,我们无法也无须去强求别人,但是我们自己一定得把握好分寸,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妄自菲薄!外来的文化我们也应该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精华我们理当兼收并蓄,而糟粕是必须要毫不犹豫地剔除得干干净净,拒之千里之外。一旦摒弃掉许多陈旧的观念,更新一些专家教授们强词夺理的理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雅与俗原来是那么和谐,那么水乳交融般难分难割。
雅俗共赏,雅俗共存……带来的视觉上、心理上的享受,已经不再是望梅止渴般的可望不可及。因为雅与俗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一个家庭“耕读传家”式的教养,来自长辈们“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言传身教,和自己本身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因修养,才可以入乡不随俗,做到真正的“去”庸俗附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