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某阅读平台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关于杂志的文章《它是一本没有痛苦的杂志,当我们见识到生活的痛苦,我们对<读者>恼羞成怒》,看到熟悉的截图和广告页,一下子被拉到了初、高中阅读这本杂志的时光。今天的主题并不是像作者那样直指这类相似的杂志的故事如何如何骗人,而是想用任何一本杂志聊聊观察一本杂志后的所感所得。
今早来到中心书城,照例是那家24小时书店。平时并不怎么关注印有各种型男靓女的时尚杂志或者商业大亨指点资本市场的财经刊物,不过今天例外,我是专门来“看”杂志的。
大学时读得最多的是文化气质浓厚的《三联生活周刊》,索性抽出一本6月刊来瞧瞧。
这本杂志的目录共有社会、经济、文化及专栏四大板块,经济和文化占据的篇幅较多。四大板块又细分出10个以上的选题。例如我比较关注的社会类有城市和人物的栏目,而文化类又包含音乐、电影等。看完目录,前页的杂志的创造者们也是重要的信息之一。现在,大家都爱用“产品”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做的大事小事。写文案的人,他的产品是既能引起读者共鸣又肯为其付费的走心文案;搞短视频的网红,他的产品是搞笑(或有教育意义)又能变现的的视频内容。来看被大众评为传统媒体的纸质杂志,它的产品经理俨然是总编辑这类角色。
一本杂志都有哪些幕后操刀人呢?它的组织架构大致是这样的:总编辑,执行主编,发行编辑;细分之下又有采编中心和视觉设计中心两大执行单位,也就是大部分内容的策划或创造者:主笔、记者、撰稿人以及美术、图片编辑,当然营销和运营编辑自然少不了。
按照我目前浅显的理解,一本杂志的内容从有一个选题策划方案到编印成册送到读者手中,这一系列流程大致可分为上、中、下游。除了颇具党媒特色的杂志,一般能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杂志,它的上游应该是出版社主编这类角色,而中游则是实质内容制作团队,最后的下游成员属于杂志承印商、发行商、独家代理商以及各个城市经销商。这个链条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这本杂志的单价是15块,一顿饭钱。这期杂志的广告投放数量一共15个,广告内容包括知名的高档消费品、互联网产品、房地产、环保产品及本刊宣传广告,这类偏文化刊物的广告版面并不多。
看完第一本,架子上的商业刊物又有不同的风景。比如《财新周刊》、《商业周刊中文版》,也是一顿饭钱的价格,不过专业的市场分析专栏一下子划分了它的阅读受众。
如果你不想那么费劲地阅读略感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么时尚杂志必能和你口味: 《VOGUE》 、《ELLE》、《时尚芭莎》、《瑞丽》、《时尚COSMO》多是都市男女的首选之一。
正如文化、商业刊物那样,时尚杂志的Cover story 不是热门事件或现象分析,而是活跃在演艺圈的“小鲜肉”或“女神”之类的明星。他们的妆容和服饰大多被冠以当下的流行大势,也许你在潮人出没的地方转一圈,杂志上的流行元素就在身边。
前面提到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涉猎一部分时尚话题,而隔壁的旅游、摄影、美食及家居类杂志内容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价格也有所上涨,一般在15-20元之间。
在我的认知里,一本专业性不强的杂志到手不到两天就能看完,以前若碰到比较好的文章会裁剪下来保存,不过一般处理过期杂志的方式是论斤送到回购站。我个人觉得杂志当属快消品(虽然它并不在官方定义的快消品产品类别中),由此看来杂志是不是没有收藏价值或者二次、多次使用价值呢?
目前看来是这样,不过,也有个例。
比如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知日》、《日和手帖》,这两本杂志的价格均在40元以上,主要介绍日本文化资讯。说得详细点,这两本杂志的主题涵盖器物、美食、服饰、居所及旅行,意在传播日式的生活方式或日常的生活美学,如前段时间流行的“断舍离”、“手账”。
最新一期的《知日》专题是“现代霓虹艺术力”,而某一期的内容是二次元的“萌”, 因我很少关注动漫,不知他们讨论的“萌”点究竟是哪个点。
以上内容均属个人浅显观察所得,标题明显一副认真脸。
PS: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王大人用“蓝色毛衣”来教训她的新“艾米丽”,那句台词大概是这样的“你以为蓝色只是你一个人的选择,你以为自己置身于时尚界之外?”,反过来问自己,我接触过的事物是不是都很普通,自然而然地来到我的面前,被消费,然后理所当然地被遗忘?所以,我就从杂志下手啦,哦,不,入手,入手。
PPS: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