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22:00-22:40
地点:卧室
内容:P13-24
《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以前读这句话只是意译,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灵动 ,仁义的人宁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长寿。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之前以为是临水而居的民众会比较灵活,靠山而局的民众比较淳朴。书中这样回答我的,中国是大陆国家,所以对于我们古代人民来说脚下的土地就是世界,我们用两个词来表达世界:天下,四海之内。我们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我们所有的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所以,我们的生活背景决定了我们的哲学是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
那么回到这句话,我现在理解是智慧的人像水一样可以接受容纳各种新鲜的事物,同时,不惧怕改变,容易获得很多新鲜的事物,所以容易流动,闻道的几率就更大,获得总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所以容易灵动,但也容易浮躁,不安定,但也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裹挟,被外界的需求所胁迫,很容易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仁义的人像山一样稳定,低调,因内心平稳安宁,所以能量消耗少,容易长寿,但也容易固守陈规,变通不足。如此看来古人好依山傍水,看花看草,取山水之道互为补充,互相依靠,相辅相成。
《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系辞传》下)又说:“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丰卦·彖辞》)这样的运动叫做“复”。《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屹立不倒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信仰的力量,我们无论在怎样才能艰难困苦中,总坚信着,否极泰来,总会相信黎明总会到来,想到这些总让我心潮澎湃,似乎是古老血脉再传承,更替,生生不息!
我们还有一种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让我想起中国画里的留白,留白的艺术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效果。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为特点。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哲学精神,中庸,勿太过,水满则溢,月亏则盈。
让我想到我们现代物质条件如此丰厚,而我们的痛苦却没有随之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想这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满了,我们睁开眼的每一秒都在接受各种知识,信息的轰炸,我们的每一秒都必须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洪流,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有意义,我们没有留白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没有空闲的时候,久而久之就会生病,孩子也是如此,每天被学校里各种作业填的满满的,没有跳着脚丫撒欢的时间,没有捧着脑袋发呆的时间,没有做一些傻事的机会,连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如何能不生病呢?遇到被赶着走焦虑的爸爸妈妈,孩子的焦虑不就成倍增加了吗?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如何破局呢?我想老祖宗的智慧里也许就藏着答案,很喜欢陶渊明的这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也许当你心中有山有水,有自我,有空闲,有眼睛,有童心,有兴趣的时候,我们就能做到在世俗里修行,把工作当历练,把挫折当学习。如流水一般熙熙攘攘,学习、接纳。如大山一般坚守本心,八风不动,不为外界所干扰,裹挟,做自己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