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道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其成。
上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勤勉去实行;中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智的人听了道的理论,会大声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因此立言的人说过:光明的道好似很昏暗,前进的道看起来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不平坦,崇高的德好似低沉的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好像有污点;无所不包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偷懒怠惰,质朴纯真却好像很浑浊。最方正的东西仿佛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好像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具象。道幽隐而无名,无法形容。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人们对道德不同认识,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说明大道对于人生、社会的重要性。
“上士”是道行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行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太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他们嘲笑传道、修道的人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嘲笑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是主观主义者永远不可能理解的。二是不能理解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
修道者明白了大道,获得了大智大慧,本该变得聪明,但从表面看来,不仅没有聪明反而显得愚昧了。其实这正是明道的结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再主观臆断、感情用事,不再为名利所羁绊,品德纯正,没有半点虚伪,处处、时的顺自然规律行事,就像是社会上那些甘做好事的人。这在“下士”看来,不贪图享受,不及时行乐,不为自己着想,不是愚昧吗?其实他们正是具有纯真之德的人。
以大道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世界观不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贪名图利,损人利己、骄傲自满。有道之人舍己为人,消除私欲,扬弃自我,提升人格有利可图而不贪;虚怀若谷,对自己乐于助人的行为,不认为有公德,而是以平常之心顺其自然;但行好事不求人知;真正的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不断进取。这在“下士”看来不是有毛病吗?
本质规律潜藏无名世界。世界的本质规律,只有借助真我去把握,自我是无法直接认识的。也只有大道才能带来人生的大智大慧,用以成就天地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