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在历史上也算响当当的人物了。但人们对他的印象不过是智商超群,死得很惨。
杨修的智商很高。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后百分之一.。”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杨修的聪明,属于你赶都赶不上的那种。比如一次出征,杨修和曹操路过曹蛾的墓碑。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似是字迷。曹操苦想一阵,去问杨修:“解了吗?”杨修回答说已解。曹操让他先别说,自己又进入苦想模式。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出了答案。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杨修的文学功底和反应速度远远超出一般人。曹操的智商不低,应超出了常人,可曹操却被杨修甩了三十里,几百条街了。
凭着超高的智商,杨修可是出尽了风头。杨修在任主薄的时候,修建相国府大门,曹操亲自去察看,叫人在门上写了“活”字就离开了。在其他人都云里雾里的时候,杨修站出来,让人把门拆了,说:“门中加活,阔也。王正是嫌门大了呢。”还有一次,有人送给了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口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刚开始没人懂,传到杨修时,杨修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犹豫什么?”
曹操多次出题,别人考个不及格,他却次次满分,引得人家羡慕嫉妒恨。我们也知道,爱出风头的人总会吃亏,更何况杨修跟着的曹操可不是凡人,那么,杨修的命运如何呢?
《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是因为“鸡肋事件”。
有一次,曹操攻打刘备受挫,夏候惇询问暗号时,曹操正把玩着鸡肋,口中说:“鸡肋。”杨修说:“从今天的号令得知我们不久便要撤军了。鸡肋鸡肋,食而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夏候惇军中的人开始收拾行李。曹操见了很是奇怪,拉了一个人问,那个人如实禀报。曹操大怒,下令斩杨修。
罗贯中写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阔”字谜,“合”字谜等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并不可能,杨修智商那么高,按曹操的求贤若渴的性格,应该喜欢才是,怎么可能会嫉妒?所以《三国演义》中说的也许并不真实。
总而言之,杨修之死的原因很复杂,除了自己“作死”,情商不够,主要还是政治的因素吧。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因此可以说杨彪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是又没有可以对抗的实力,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一斩除了。杨彪、杨修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因此杨修之死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
自己“作死”,是因为自己不好好上班非要揣摩曹操的心理,又不给曹操面子,被曹操发现了只能算自己倒霉。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公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的。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性命。若说可惜,只能怪杨修糊涂一时,只看曹操爱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在政治上的残忍,情商堪忧啊。
杨修还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人家曹家内部的争斗,你惹什么乱?曹操每次下问卷,杨修都要凭着高智商去揣摩答案,使曹植一路领先;然而,受吴质等曹丕党的影响,杨修在曹操心目中的印象直线下降,而帮曹植作弊的事情也传入曹操耳中,曹操大怒。杨修被斩,曹植党这一棋子塌了,曹植党也完蛋了,满盘皆输。杨修之死不仅坑了他自己,也坑了他所支持的曹植党啊。
这样一位天才,才高八斗的杨修,确实死得遗憾。然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曹操,杀他是必然的。杨修,死得可惜,又不可惜,可哀,又不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