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是给君王看的
普通人,甚至是孔子,即便做到了“中和”,也不能使天地有序,万物兴荣。孔子本人就处处碰壁。
唐朝对“中和”的官方解释(孔子后人孔颖达):“中和”这番话是对君王讲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发扬光大,使阴阳不乱,那么天地自然会秩序井然,社会自然会欣欣向荣。
读书先要搞清楚这书是写给谁看的。
《老子》也是写给君王看的,很多逻辑、道理,与大臣、老百姓奉行的完全相反。
古代知识分子写书,基本上都是给君王看的,并不是刊印全国给百姓看的。
二、朱熹把《中庸》的读者扩展到草根
朱熹没有君王的立场,离草根更近。他对“中和”做出全新的解释,原本给君王一个人讲的道理,于是变成了给千千万万人讲的道理。
这种错位,造成了解释上的迂回曲折,理解起来非常费劲。
- 天地之心:依靠个人修心养性,达到正天地之心,顺天地之气。
- 一阳来复:《周易》“复”卦,冬至。
- 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体的:太极、月印万川
朱熹的道理太迂回、太牵强:
即便我的心端正了,也只能说明倒映在我这一片小水塘里的月亮明亮起来了,天上的月亮难道也能跟着亮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