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如何了解一个人,之前提过,对人的段位大概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到具体的人就有很多不解之处,从前辈那里讨来点经验用用
先放一个洞察镇楼[你对自己的存在战略设计是什么?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
这里我们先看看一些专业人士如何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这里的观察框架分了五层
第一层是感知层,身材,相貌,口音等,几乎第一次接触就能了解个大概,想想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学,关于这部分多少是知道一些方法
作为社会性动物,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搞定
第二层是角色层。每个人都有角色,行为处事和角色密切关联。这一点有些难度,有的人通过穿着谈吐大概知道一个人是做什么的,大概什么职位,但很多还是模糊的,但对熟人来说,几乎跳不出角色的塑造。譬如和同事一般都是工作互动,和朋友大多倾向于生活,与同学,一些共同记忆,或者发展。说什么,如何行为,受角色控制。想想是不是这样呢,三句话不离本行,行为模式,作息规律都根据角色可预期。
表面的感知层和角色的接触,都是浅层关系,按照这样的观察方式,我和大部分人都属于交情浅了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说希望女朋友如何如何,或者希望老婆如何如何一类的,还停留在角色预期层。当我们限于角色设定中,人际关系很难有进一步突破。
听过一些人说,喜欢某某,但是俩人都太熟了,都不知道如何去追了
她挺好的一个人,但我们是同事,所以不会恋爱的
再深入的探究关系,我们可以从第三层切入:资源层-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大部分人都有一些类似经历,譬如做学生,做小职员,做中层管理,或者爱好一些什么,信仰什么之类的
这部分属于其资源层,会推动着他们未来的一个成长状态
这里有个误区,有些人单纯的理解为存款,父母支持,有房有车,这些数据只是表面的,一个阶段的,而更深刻的了解,需要更充分的挖掘
[只能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这一层也可以用作了解自己,自己现在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作者举的例子[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卡姆,伊丽莎白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而慈禧的精神资源,是《资治通鉴》,以及戏文比如《挑滑车》、《四郎探母》……这些内容形成了咱们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世界观与精神结构。]
大部分人到资源层的了解就足够了,少数特别的人需要我们继续探究,第四层能力层,第五层是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能力的话同段位的容易理解,低于自己段位的也容易理解,譬如甜品制作,入门级,会一些基础常识,做一点简单的甜品,初级,常见的饼干,蛋糕,面包会制作,接着就是更高一些的,有一些食材科学方法知识,会一些微创新,再强一点可以开店经营…
大多数能力都是有相应的等级可以参考观察的,对个体自己来说可以把自己具备的才能一点点列出来,然后大概划分一下等级,之后方便规划职业发展
最后的难点是找到自己的内核,存在感的定义!
很多人是到不了这一层的,因此理解起来就更难了,我自己探究过几年,这里继续探究一下:存在感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这里请思考[你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窜下跳?]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存在感是清晰的,对方给了足够的确认感,就能够满足。
这一点在女性中尤其常见,有一类人需要在职场、在行业中、在社会影响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别人的重视,这在男性中比较常见
我们通常在强化存在感的过程,左冲右突扩充了能力圈,如果存在感满足,能力圈就不再扩充,现象是女士结婚后几乎不化妆了,男士满足了就躺平了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在亲密关系中,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
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最后作者举了一个乔布斯的例子:三个女人他最爱蒂娜,蒂娜拒绝了乔布斯的求婚:她说:“爱上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痛苦令人难以置信。”
陪伴他最久的是劳伦•鲍威尔,劳伦是能理解乔布斯的:“他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到你身上,你就会沐浴着他的关爱。但是,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生非常黑暗。
这算是第三遍看长辈教的经验,这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接着看另外一位长辈的经验:有效调取信息,和合理解读信息。
这里也就是把关于个体的一些信息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方法,譬如我们用-行为风格个性特质这个核心来观察那么接下来就从四个点来看
[第一、自我评价倾向;
第二、人际合作风格;
第三、内在诉求;
第四、稳定性。]
用这四个点是因为,在个体身上比较恒定,把握住了,就不会偏差太多,都有可行的观测方法。
自我评价倾向,就是不自觉的高估还是低估自己,也就是日常的状态是自信还是不自信的
如果常高估自己的,我们获取的信息要打折来分析,如果低估自己,那么要上调对其看法和理解
高估的人通常容易忽略风险,会过度乐观,低估的人风险强偏保守,通常可能不会发起一件事或者做具备挑战性的事
自我评估与自我认可也正相关,那么看看身边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有哪些特征做事又有何不同呢
接着是人际合作风格:这里将其分为能量值和边界感来看,能量值就是内在动力大小,就如排量1.0和排量4.0的车的区别
边界感,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等,边界感强的人天然会不喜欢涉入别人的事情,也不喜欢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想到了自己日常做事儿,特别讨厌有人干涉,当然也很少干涉责任范围外的事儿)很挑剔严格,或者看谁都不顺眼也是一种边界感强的表现,也呈现的是一个人的包容度
[边界感强的人因为总是倾向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界线,他跟外界产生连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边界感弱的人,跟外界容易产生广泛的接口。]
我们日常的人际互动和协作都需要根据对象的特质来调整设计,能量值个班边界感强弱没有优劣之分
这里根据能量值和边界感排列组合分出常见合作风格
边界感弱,能量值高的,倾向于大平台型多人协作共赢
边界感强,能量值高,他们需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与人合作需要掌控主动权(看到这里有些释然了,总喜欢什么事儿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实干方面还需要加强别人对自己的事指手画脚特别容易暴怒,原来是性格特点的一种,我自己也开始学会利用强边界感,随时和人事切割,还有能非常好的阻断外部干扰)
能量值低,边界感弱,待人随和,人际沟通好,愿意支持别人
能量值低,边界感强,平日显得高冷,不主动与人链接,不热衷合作,但特别关注自己的专业,在自己领域做的精深,属于匠人型
了解人的第三个锚点:内在诉求,权力需要:追求掌控权和影响力,在意地位;成就需要:追求有挑战性目标,期待把事情做的完美,喜欢解决问题过程伴随的成就感和亲和需要:追求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希望自己被人接纳和喜欢。
打完这段文字,在探究自己的过程,发现没能跳脱出权力,成就和亲和需要这三种,现阶段能打理的比较好的是人际关系这块
排序的话是成就需要排在第一位,然后是亲和最后是权力需求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将事情直观呈现然后适配自己的内在诉求作为动力
我们用人或者用自己时,成就感强的人挑战性够大概反而没那么在意报酬(自己经历体验过)
权力需要强的人,很难忍受默默无闻的工作(也体验过,简单重复无聊特恐怖)
亲和需要强的人,和人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他们避免竞争和冲突,即便做某些事情能让他获益,但如果会带来人际冲突和关系损害,他们就会尽可能回避。
以前曾盲目跟风一段时间,看到某某人和人很快打成一片,非常羡慕,然后去学习,现在来看,只需要尽可能强化好自己的成就需求,其他作为辅助就很好了
第四个是:稳定性,大多时候指的是情绪的稳定性,敏感与否,调节能力强弱都和情绪稳定性相关,展开来看,自我管理,工作表现,意志的坚韧性,压力状态下的灵活性等等
[敏感的人内心情绪起伏会更频繁,波动更大,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思维速度比较快,感受力会比较强,有创造力;钝感的人表现稳定一致,如果跟这样的人合作,他对你来说是非常可预测的。]
到这里,两位前辈的经验算捋了一遍,这次写了笔记才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实践,这让我想到对知识信息的三级理解,1级,2级,3级,不同级别代表的是思考和理解还有实践深度,最直观的参考元素是记忆时长和思考实践次数,譬如以上有看过3-4遍的知识经验,但实践还停留在一些浅层,这次笔记写完后,理解又深刻了一些,实践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