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南方的气候湿热,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北方降水较少,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依食而居,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古时面条被称为“汤饼”、“煮饼”意喻水煮的面食。晋朝有《饼赋》如此描绘吃面条以及旁边人舔唇、干咽的生动画面:“薄而不绽,弱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的胃从小适应了面食,犹好面。
生活的这个城市不算小但也不太大。那条街巷那个角落里有好吃的面馆我基本都知道。老二中对面巷子里的富源小揪面吃了二十多年了依然是不变的味道。永禄的小炒面,华彪的羊肉臊子面,新城中街唯一一家好吃的候馆大肉刀削面、西夏公园对面的夫妻店只做鸡蛋面、手擀面,却把两种普遍面食做到了极致,中阿兰的牛肉拉面、岳师傅剪刀面、马林面馆的小揪面、大阅城里的西竹拌面每一碗都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做为长女,8岁起就学会了做饭、带弟弟。父亲工作长年在外。母亲在乡医院工作还要带三个孩子,种不多的几苗薄田,辛苦可想而知。犹记得我还没有桌子高,第一次和面、擀面皮,无论怎么努力着学妈妈的样儿,手下的面团总也擀不薄擀不圆。一个在家等妈妈下班回来看病的大婶手把手教我擀面,才算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做面条。到十岁多以后,揪面、擀面早已不在话了。
举家迁到城里后有电视了,那时收看到一个香港的栏目叫“方太美食广场”,一个打扮精致说话声音绵柔的女人在厨房教刚刚学会把面粉分成普粉、富强粉的内地人各种菜品菜色,我也跟着学做,学会了海鲜面、牛腩面一些南方面食的做法。
但还是觉得北方面食来的过瘾
最喜欢在家自己做面。搓面、手擀面、猫耳朵、剁条面、拉条子、南瓜面、炝锅面……无论是那一种面,都会让你吃的回味悠长,心神安定,此生不若如此的感觉。每周回到家最期待的就是这一碗面,能满足心里所有的缺憾。
还有一种美味,叫妈妈的味道
手工擀成、手切出来的长面条,配以一大勺包含了鸡肉丁、贺兰山野生紫蘑菇、豆腐丁、萝卜丁的卤,那是我家的特色美食,是妈妈的拿手好戏!每次回到家里不馋那满桌佳肴,就馋妈妈这一碗面。
七年没有吃到了……
母亲生在农家,生性勤俭朴质。身体不好,却一生以柔弱之躯护佑儿女们成长。
总有一些矛盾却又体合的词汇属于母亲:孱弱的坚强、严厉的慈爱、自私的宽容、放手的牵挂,只有当自己长大,也为人父母后才能真正体会这些矛盾之处所蕴含的美好和伟大,汇聚在一起就是:母爱!
全部沉浸在这碗面里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和面的缘份不只是那囗齿间留下的美好,还蕴藏着浓浓的亲情味道。
这碗清汤面似烟花三月的扬州,既色彩鲜艳夺目又清丽动人。
肉丝拌面,喧兵夺主,菜明显多于面,做法并不复杂重点在各色配角上,最后添一勺芝麻酱点睛。
茄丁拌面,最后出锅前那一撮蒜末可是锦上添花,最是香的彻底。
海鲜面,面是次要的,汤是由海鲜煮出鲜美无比。造型是女儿的杰作。
插播一碗牛肉粉,完全仿制贵州花溪牛肉粉的做法,从炖牛肉到配料泡圆白菜、花生、米粉样样都下了功夫。味道自然超赞!
油泼裤带面,作为一个陕西人这碗面自然少不了。就是那个味儿!
臊子面也是我的心头好!切块的牛肉、豆腐作卤配上上桌前的一撮香菜,再佐以自制泡菜或腊八蒜,那味道真的是“立侍者干咽”哈哈哈!
菠菜面。顾名思义,选用油绿绿的菠菜汆烫后挤出菜汁儿和面。擀面时看着浅绿色的面皮在手中前后翻滚就已经抑制不住潺潺口水了🤪🤪对了,和面时掺入三分之一荞面,营养和口感都不同。
搓鱼面
左手拿和好的面团,右手掐出一块小指甲盖大在面板上用手掌搓成一寸长的、两头尖的面鱼,叫搓鱼子。因其成品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从外形上看犹如一条条白色的小鱼苗因此而得名。我却觉得更像一枚鱼雷,哈哈哈~~做法略显复杂,下功夫才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