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四书五经、朱熹与《四书集注》、“伏郑”学说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县(原属徽州地区)人。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绍兴十八(1148年) 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诣赠"太师",封"徽国公"。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在福建建阳的考亭筑室课徒,四方慕名而来者很多,由此创立了在理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朱熹死后,送葬弟子竟至千人。生平著述极丰,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 、《朱晦庵集》等。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 、《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 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明清以后的科举制度,均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题库和标准答案,所有的答卷、观点均不可违背其中的说法。
《四书章句集注》19卷,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其后学关于“四书”的讲义或精义之类的书很多。据清人陈衍《福建通志》统计,仅福建朱子学者的这方面著作就有150种之多。其学风基本上都是重义理而轻训诂,形成了不空谈、务致用的传统。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序上说:“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可以说,《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群学,金科玉律,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不可低估。
(写此读书笔记的心得:以上知识点内容均来自百度,今天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不爱好者可能感到内容枯燥无趣,爱好者的乐趣所在是乐在其中。这样慢慢的读下去,写下去,知识量会很大,现在似乎意识到了为什么这本书我读的感到吃力,就是自己的知识匮乏,所以读下去写下去,希望若干年后,我再拿起这本书,如看一本通俗杂志一般,而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让志同首合的人能轻松的掌握这些知识。后记,伏郑,这词不知道是不是准确,但没查到这方面的资料,明天再仔细查,按人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