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心理学研究就是在实验室里,不停的问实验对象一些奇怪的问题。那些实验对象一般都是在大街上随便找来的,但是这只出现在数十年前的心理学实验中。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心理学不仅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的大陆上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心理学的实验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大街上随便找来的“群众演员”。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某一次试验中,一个小家伙——阿尔伯特加入心理学实验对象后,越来越多的“小群众演员”加入心理学实验的对象列表,也因此开拓了心理学的新一领域——发展心理学。以研究2-6岁小孩的心理智商发育为主的发展心理学,最开始是为了研究成人的学习、记忆和智力形成而产生的,但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独立门户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心理学分支。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以四个问题依次讨论发展心理学的架构:“心理学家如何解释发展过程?”、“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和“成人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这四个问题以逐渐增加的深度讨论了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心理学家如何解释发展过程?
所谓发展,就是心理状态的改变,或者我们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社会人”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口中的成长。
那么发展从哪里来的呢?在心理学的定义中,发展,或者说成长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的有关变化、成长、一贯性的过程。
关于发展,心理学上有两种观点:连续发展观点和不连续发展观点。
连续发展观点指出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成长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逐渐发展的过程;
不连续发展观点指出变化是具有阶段性的,相互之间的转换相对迅速。
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发展心理学中较为主流的两种关于发展的观点,但是这两种观点究竟孰优孰劣,目前的发展心理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已出现的证据对于两种观点均有支持。但是笔者更为赞成第一种连续发展观点,毕竟量变积累的质变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那么,对于婴儿期和儿童期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小孩,生存能力弱,自我意识薄弱,需要很多的教育以完成其成长任务。那么,其成长任务是什么呢?
在心理学的观点里,婴儿和儿童在语言掌握、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面临重要的发展任务,为其青春期和成人期做准备。所以我们对于他们的发展任务分为三个部分来说明:语言、认知和社会关系。
首先是语言,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小孩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依据其语言习得机制,这一机制保证婴儿期和儿童期对于语言的高度敏感性,也是其高语言学习能力的原因。
语言习得机制,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关系,在十二岁以前发生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部分:1、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2、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对于语言的学习,婴儿期和儿童会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单语阶段、电报式语言阶段和学前语言阶段。单语阶段是指儿童期儿童用单个词汇表达意思的阶段;电报式语言阶段,在儿童18-24个月的时候,开始说出包含两三个单词的句子。这种句子被称之为电报式言语。因为省略了语法标记和较小或不大重要的单词,虽然电报式句子不符合成人的语言表达标准,但他们并非是随意的单词组合。儿童在组合单词的时候不仅遵循了一定的词序规范,而且他们在句子里表达了与成人使用句子相同的意思。
学前语言学习这是一个语言逐步熟练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有不同的句式使用。在学前时期(2.5-5岁),儿童的语言变得和成人非常的相似。这个时期孩子能说出较长的句子,并且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时期孩子学习复杂的语法规则,能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认知”,究竟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孩子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认识世界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在这一领域专研多年,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理论”。该理论又称“认知发展理论”,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于认知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认知方式,还包括认知阶段。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
(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对一个社会人而言,在所有的这些发展阶段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道德认知下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额重点。社会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0-5岁)
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此时,儿童道德认知不守恒,也不懂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经历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3)、视惩罚为天意,认为惩罚是客观世界维持道德秩序的手段,赞同严厉惩罚。
(4)、单方面遵从权威,有一种遵从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经历自主与自我怀疑的矛盾。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
(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
在这是发展中的最为漫长的一个阶段,儿童在这一时期会经历能力与自卑,进取与内疚等矛盾。
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青春期开始的有一大堆的标志,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标志,还有青春期的发展任务。
于青春期而言,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包括生理挑战、认知变化和来自社会的情感压力。
那么,成人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又有哪些呢?
青春期和成人期发展的研究并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刚刚一笔带过了青春期的发展,现在一笔带过成人期的发展重点。
基因与环境在人的一身中不断制造着变化,但是在成人期,变化即包括成长,也包括衰老。
关于青年人,面临的挑战是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亲密的联系,即同一性与亲密关系;
关于中年人,面临的挑战是繁衍,而没有在上一阶段建立亲密关系和同一性的则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