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东城初中 马宗国
今天下午,在青州北关初中听了四节历史课,通过与逄院长、马主任的交流,基本明白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课堂范式和导学流程,受益匪浅。
从四堂课和导学案来看,老师们认真分解课程标准,将其细化为了可操作落实的学习目标。并且在行为动词的研究和目标达成方式上,以及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活动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东城初中从春节前也进行了部分研究,结合我们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我们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觉得还要做好两个方面:
一是“两学目标”:学习新课之前读学习目标,先形成模糊的目标意识,对目标内容进行粗略感知。课堂总结阶段,增加一个环节,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或者进行思维导图构建,或者对照目标结合学习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可以首尾呼应,更加强化学习目标的导向性。
二是“随时对标”:学习目标应该需要专门拿出一段时间,甚至在学习之前对照目标进行一次讨论,先把目标弄清楚,解决我们要到那里去的问题。我甚至在考虑,我们可不可以完成一个环节,对照一下目标,因为目标和活动是一致的,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是小阶梯,高密度,不断对标。
二、关于学习目标呈现方式的探索:
我总感觉,这个学习目标表述太繁琐,信息量过大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恐惧。当然,这很难避免,因为按照教学评的一致性目标的确立,目标表述至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三部分,加上了解、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的模糊性,这样表述出来就是一个结构相当复杂的长句,对学生接受度有影响。
东城初中对于目标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分为三部分:一是课程标准描述,二是学习目标表述,三是达成目标的标志。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这节课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内容、重要意义。
2.列表归纳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保障措施。
3.认同国家民族政策,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三)达成标志:
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研读材料,完成合作探究(一)。
目标2: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完成合作研究(二)。
目标3:完成合作探究(三),能写出一篇200字左右小论文,得到同伴认可。
如果这样设计,学生在“双学目标”第一次学习目标时,只需要学习(二),在总结反思阶段可以对照(三),在分任务“对标学习”中,可以对照小目标和相应达成方式学习。
一点思考,很不成熟,请马主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