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麓文苑》02<散文集>

目录

一、诗词之美 (连载)      郑欣淼

二、枊絲长,情思苦          韩惠民

三、趣谈八股文                  刘忠战

四、百年沧桑话一壁          田建元

五、长青树下的遐思          邓生真

六丶热泪盈眶的那一刻      李淑云

七、我的幸福时光              傅建海

八、一次难忘的遇见          奕尚和

上传中,请稍候...

          ※ 经典论坛 ※


                中华诗词之美

                      郑欣淼


【编者按】:2019年6月17日至11月29日,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了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校友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现任会长)曾应邀担任诗词班导师,临场做了《中华诗词之美》专题讲座,全长约两万余字,此文已入录即将出版的讲习班文集。经与郑欣淼校友商议,拟将讲稿分为诗性民族、诗教传统、科举与诗歌、诗歌长河、诗韵之美、诗与诸艺六个部分连载《骊麓文苑》,呈学友先睹为快。

 

一.  诗性民族

        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这不仅是指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歌遗产相当丰厚,而且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同时诗性智慧、诗性思维,“诗”作为中国人一种精神方式,已渗透到中华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民族。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深层次来说,这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文明起源类型有关。中华民族地处东亚大陆,东南是广阔的海洋,西面有喜马拉雅山,北面是气候寒冷的东西伯利亚,在国境的周围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这一特点说明,作为古代东亚文明摇篮的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完全与世隔绝,因此中华文明只能是本地起源的。

        中华文明是由农业发展起来的。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农业社会培养了中国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易传》提出“三才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天、地、人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这种思维的集中体现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天”,既指自然时节的、具法则意味的天,也指一种超越自然、超越人力控制的宗教意味的天。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比较淡薄,重视人生的价值,又逐渐将宗教人文化。在中国人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天的自然法则而生成,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和谐是最佳状态。

        农业文明的起源来自于中国人对于天地运行规律和万物生长规律的掌握。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的物候、节令,都与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紧密相关。例如,从需要出发,我们的先民就在天文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天文星象也成了诗文描述的对象。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这里所引的星象都来自《诗经》,其中说的“农夫之辞”“妇人之语”“戍卒之作”和“儿童之谣”,表明当时农、兵、妇、孺各阶层人,“皆知天文”。我们今天对“七月流火”为什么有不正确的解释?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一个天文现象,火是大火星,以色红似火而得名,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三颗。它是夏天夜晚空中主要亮星之一,是有名的红巨星,对于古人授时定候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它每年夏历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到了这个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通的,人和大自然是很亲近的,而且把大自然拟人化,给大自然赋予了人的一些情感,所以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诗意的。比如月亮、牛郎织女星,我们给她创造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说到诗性思维,我们知道19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在《新科学》一书中就认为,原始人把自己与大自然分得不清楚,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世界的反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诗意的“诗性的智慧”,或者说诗性思维,其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心物合一的圆融境界。这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中国人的诗性思维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立场所化育、培养的。诗性思维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传统。所谓诗性,顾名思义,就是“诗”之特性:以己及物,由物言情,予物以生命化、人格化,最高境界是物我相融,物我皆忘,天人合一。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更深层次表现为重比兴与联想,重自然、重情感,重古人的经验,重感悟等。

        中国人怎么看待诗歌的起源?既然天与人是相通的,人的性情都能与天 (自然外物) 相应,天与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感应、交流,即感物兴情。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认为诗歌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外物感动的结果,这就是“物感说”。这是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涉及到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艺术的起源问题。天夜晚空中主要亮星之一,是有名的红巨星,对于古人授时定候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它每年夏历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到了这个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通的,人和大自然是很亲近的,而且把大自然拟人化,给大自然赋予了人的一些情感,所以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诗意的。比如月亮、牛郎织女星,我们给她创造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说到诗性思维,我们知道19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在《新科学》一书中就认为,原始人把自己与大自然分得不清楚,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世界的反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诗意的“诗性的智慧”,或者说诗性思维,其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心物合一的圆融境界。这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中国人的诗性思维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立场所化育、培养的。诗性思维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传统。所谓诗性,顾名思义,就是“诗”之特性:以己及物,由物言情,予物以生命化、人格化,最高境界是物我相融,物我皆忘,天人合一。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更深层次表现为重比兴与联想,重自然、重情感,重古人的经验,重感悟等。

        中国人怎么看待诗歌的起源?既然天与人是相通的,人的性情都能与天 (自然外物) 相应,天与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感应、交流,即感物兴情。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认为诗歌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外物感动的结果,这就是“物感说”。这是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涉及到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艺术的起源问题。

        如果和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来比较,我们可能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理解得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西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主要倡导的是“模仿说”,这也是西方文论最重要的观点。柏拉图有个“三张床”理论: 第一张是“理式”的床,那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他认为这是床的真实性; 等二张是木匠依据“理式”所创造出来的床,这张床是对“理式”的模仿;第三张是画家模仿木匠的床所创造的艺术的床,这是一种模仿的模仿,它和真实体隔着三层。它们分别代表了世界的三个层次: 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美就是对事物逼真的模仿,形似高于神似。其文学更多地具有叙事传统的现实性,其文艺思想具有明显的逻辑理性。需要说明的是,古希腊的艺术模仿说,一直支配到欧洲的17世纪,直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出来,对美的成立、艺术的成立,才开始了真正的反省。

        中国人则秉持“诗言志”的观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认为诗的产生就是诗人内心情志表达的需要。《毛诗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是情志的结合,情与志是浑然不可分的。这已说到了诗的本质。但是,中国人对情感的抒发又有明确的规定:“发乎情,止乎礼义”,即诗中所表达的情志要合乎礼义规范,就是要有节制。

        两种不同诗学观的差异,体现着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特征。西方人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存在和实体的世界。实体只能由原子组成或上帝创造。这就使西方文化总是把自然作为被认识、被探索、被征服的对象。西方人的思维中表现出通过语言、逻辑工具追求一种明晰,强调由外及内的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对诗的本质认识,古代西方人偏重“真”,而中国人则偏重“善”,追求一种模糊无形、浑然一体的艺术最高境界。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征。中国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都是注重整体的把握,所谓“雄浑”“自然”,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艺术家注重的整体美感和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整体感受。

        物感说影响了中国审美艺术的重要特点——意境,是中国人对审美最高的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模仿说的典范成果是典型,它要求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真实再现生活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抒情传统、而西方是叙述传统的重要原因。


          ※ 视野千寻 ※

              柳丝长,情思苦

                      韩惠民

        微风拂煦,斜阳映照,波光旖旎。我徜徉于护城河旁,觅得一方石凳落座。眼前游人如梭,不时伴以欢声笑语。闹中取静吧,一人独坐,静享年华。不经意间,一只蝴蝶从眼前掠过,逐向近旁的花丛,投入与群蜂的竞舞之中。抬头,柳枝青翠欲滴,随风摇曳,婀娜多姿。远处,霭气氤氲,烟霞雨柳,青葱而朦胧,透着春的景明亮色。

        我信手翻阅着怀中的诗集,间或伴以默诵、低吟。蓦地,双手像注铅似的挪移不动,双眼也像通电的磁铁似的被紧紧吸住,细看,再细看: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悼亡诗《柳》。是他在安葬爱妻不久,仍未从极度悲痛中解脱出来的喋血之作。屏息静气,专注于眼前这诗篇,我感觉头脑已涨满,血管将爆喷。瞬间,一切思索、思考、思维活动宛若凝固了一般。

      数日来,我午休过后连续到此阅读,读到的咏柳诗确属不少。最早的当属《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人们熟稔于心的名句。而唐代以来的咏柳名篇更是数不胜数。且不说王摩诘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贺监老的“碧玉妆成一树高”,难掩咏春的喜色;而诗仙李太白尽管初撩愁思,轻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仍难掩内心咏春的基调。反观眼前李商隐这首《柳》,却大不尽然。同样是咏柳,但这哪里是吟唱?分明是在悲哭!是无声的号啕,无泪的凝噎,是出离悲愤,极尽肝胆之情,发自肺腑的悼妻绝唱!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一般都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亲历所感。其体物之精细周到,情感之真挚浓烈,语言之凝练精工,风格之清新瑰丽,早已为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爱情、悼亡诗,意蕴幽深飘缈,给人以引奇入胜的享受和难以自抑的联想,被誉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面对这首《柳》,我默诵、回忆、思索,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他纯美凄苦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他早年苦恋的痴情和煎熬,尤其是他与爱妻相濡以沫的忠贞与深情。李商隐啊李商隐,你对爱情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和投入,你精心营造圣洁而美好的伊甸园所付出的心血和操劳,又是那样的令人倾慕和敬仰!

        想你早年为求取功名,只身来到汴州,向集达官与名流于一身的令狐楚拜师行卷。在面对黄案青灯的备考期间,你曾随诗友涉足酒肆青楼,参加令狐府的家宴乐舞,其间认识了身为乐伎的河内同乡柳枝姑娘。初次相识,你便面赤心跳,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随着交往,日久生情,乃至情笃义重如胶似漆。因事发突然,你回原籍为情同生父的堂叔诊病、治丧,之后又去衮州令狐幕府任职,这几年你几乎无时不在思念常驻心田的柳枝姑娘。而与你失联的这位痴情少女更是焦虑万分,心中情圣秒间蒸发,遍访熟人无果而终,害得她大病一场。病愈后柳枝决定,只身去京城玄云观,为母亲还愿并矢志束发为道。随令狐楚入职京城后,你多次去玄云观探询,均遭冷遇。还是一位年长的道姑见你心诚面善,悄声告知:柳枝姑娘道名双木子,已随公主去玉阳山修道讲经去了。面对道观的高墙,面对近前随风飘摇的柳枝,你顿生酸痛,悲情难抑,眼含泪水,低声缓吟: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每依依当为思念不断,拂落晖隐喻心境悲苦。而休尽折,即可对行人而言,又可为柳丝自语,寄意着人们对世间美好的珍重、怀念和对新的美好的憧憬追求。

        当然事情远未至此。多年后你陪母亲去济源静养,令人忧中生喜的是,玉阳山就在济源的远郊。为此,东玉阳山的灵都观,西玉阳山的清都观、西母宫,不知留下你多少次辗转反复、苦寻无果的踪迹。真乃苍天不负苦命人,你的一次造访终于得知:双木子就在清都观,帮助住持整理经稿。喜出望外的你,软磨硬蹭见到了清都观住持。自报家门后,只见住持低声缓气、嗫嗫嚅嚅:双木子已去江南云游,归期未知。瞅你怅然,又道:双木子行前留言:“吾不识来访者,故拒见;若义山及进士第来访,乃吾兄长。”闻言,只见你顿时浑身抽搐,热泪纵横,掩面而泣。是日夜晚,你面壁呆坐,始终无语。良久,铺纸蘸墨,挥笔而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东风者春风也。春风杨柳,但叶落而花残,又是何等悲伤!情义之重,焦虑之深,思念之苦,犹如内心抽空了的春蚕,肉体耗尽了的蜡烛。什么肝胆相照心心相连之类的套语,此时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而我此时,想对你奉上深深的怜惜和敬意。尽管夜幕降临,游人尽散,我仍不忍离去。面对这首《柳》,我想对你说的话语,亦然很多,很多。

      尽管你感情受挫悲痛难抑,但你的纯朴与勤奋,使令狐老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正是她老人家牵线搭桥,让你结识了王七妹并与之完婚。七妹是节度使王茂元的幼女,识书达理,举止得体,容貌亦十分娇美可人。婚后你们琴瑟鸣和恩爱有加,你求仕入职四处奔波,她勤俭持家不辞劳苦。不久,你们又喜得娇子衮师儿。一家人日子清贫却尽得融融其乐。

        殊料你一步入婚姻的爱河,却同时陷进了仕途的漩涡。世人皆知,你是令狐楚的得意门生,又是王茂元的乘龙快婿,而这两位恰恰是牛李党争中水火不容的两派各自的中坚。为此你背尽了骂名,受尽了屈辱。尽管你自恃清白,形端影直,仍屡遭报复、排挤乃至碾压。京城求仕无门,你便外地四处入府求职。这些年间,七妹不时关照你家乡的老母,时时呵护膝下的娇儿,苦心经营着一家的生计。日月不继,甚至当尽了自己的婚嫁首饰。由于长期过度的操劳、忧虑和煎熬,七妹的身体每况愈下。尽管常常感到腹下疼痛,仍在你面前强作欢颜。终于在你又将去东川求职前夕,腹痛难忍,汗涌如豆,依偎在你的怀里远去了。

        几天来,你一直恍如隔世,命若游丝。今天你终于躺在乐游原的柳荫里,尽抒衷肠。我知道,你心中有话,不会像白乐天“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那样直抒胸臆;也没有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你的淡定与幽深,你的情感与表达,自有另一番天地。

        我似乎触摸到你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自不想说那些泛泛的溢美之词,只是真切的感到,你匠心独运,心裁别出,辟出的是别样的蹊径。你依然运用了《夜雨寄北》中那种“以哀境思乐景愈显其哀”的时空倒置手法,由当下深秋的柳枝、斜阳、秋蝉联想到当年的杨柳春风、喜筵繁花,比照之中尽显时下境遇的悲苦和内心的忧愤。这种反衬的手法足以憾人心肺,振聋发聩!同时,拟人化的描述更是力透纸背。一个“逐”字,赋予柳丝以生命,尽显春柳的主动与深情。一个“带”字,喻示着岁月的无情及你的无奈与悲凄。此时,七妹的倩影充盈着你的脑海,不时还跃入母亲和柳枝的音容,你思念,焦着,怎一个苦字了得!而时下,秋风萧瑟,日暮西下,苦禅哀鸣,这不正是已过不惑之年的你,四处奔波命运无着处境凄苦的写照么!是不是?

        我慢慢悟出,你对情感、爱情的专一与执着,与你仕途上屡遭磨难而一如坚韧的品行与追求,实乃殊流同源。想你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仍笃志勤奋苦学,引锥刺股,囊虫映雪,以致“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小小年纪还忙中偷闲“佣书贩舂”,靠为别人抄书、干活补贴家用,以减轻母亲的负累。从而自幼就养成纯朴、正直、隐忍、宽容的心性。早年你雄心勃发,想凭自己的文才与诗名一展身手,科举应试却屡屡不中。身处党争漩涡,你不屈膝不选边,在夹缝中求生存,仍处处遭受打击陷害。甚至年届不惑你无奈应试求官,当时已诗名盖世的你,竟像十年前一样,仍被授任一个小小的县尉,官阶反比十年前降得不能再低。多少年来,你不惧“四海无可归之处,九族无可倚之亲”,崇尚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立志“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关切时运日下,怒斥宦官弄权,力拒党争营私,如此奔波操劳,殚精竭虑,耗尽了你的身心。而总在你危难、无助的关头,慈母的关爱,柳枝的温存,尤其爱妻七妹的全力担当,使你得以疗养创伤,添干血迹,慰藉心灵,又重新充满了站起来的信心和力量。尽管此时你自叹身如泛梗,命若苦蝉,但我要说,你就是不着铠甲的斗士,是心力无比的巨神!无论躺卧还是站立,你都在用心志和筋骨,书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对不对?

        薄暮中,依稀见你穆然垂首,微颌。依然无语。

        ※  古调重弹  ※

                  趣谈八股文

                      刘忠战

        现代语汇中,“八股文”成为贬义词,即使偶有提及,那一定是贬损某墨守成规,行文老套。中国的“科举选吏”制始于隋代(公元605年),而科举考试写八股文始于明宪宗年间(公元1465-1487年),反八股文之风兴于明末清初,反对者多是一些应试文人,其中不少人接受了处于朦胧状态的文化新思潮,反对的矛头主要指向科举选吏制度本身,另外对试文内容禁锢于儒学一家,著文必须沿袭孔孟原意极为不滿。他们奋力鞭挞“四书五经治天下”的王天礼制。这与西方文艺复兴之风(15-16世纪)遥相呼应,文艺复兴反宗教,倡科学,促文艺,期望重回古罗马世俗文化;东方则反儒学、破禁锢、启百家,开放思想,带有早期反封建的思想萌动。现代史上,曾有过著名的1942年的延安整风,倡导“反对党八股”,现代的反八股,已经转义为反对一切形式的“程式化”。将程式化与保守、官僚、僵化画上了等号。

八股文卷(清)

        回顾历史,其实,“八股”只不过是议论文的一种通用结构,并无政治色彩。著名散文家、新文化运动开创人之一的周作人先生,曾给了八股文很高的评价:“八股集合了古今骈散的精华……,是中国文学的结晶”。如果你任意解剖一篇优秀论文,就会发现八股未明示,精要存骨中。研究东方文化的西方学者,与我们的视角不同,他们不仅对随代开启的科举选吏制大加赞扬,认为它体现了1400年前的民治、民权思想,而且从信息“标准化”角度看,明代制定的“八股”规则,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国家标准”。中国的戏剧、小说、民间故事里,有大量的科举舞弊案,其实“文无定规”在客观上给了考官作弊的机会。好比舞蹈大赛,“芭蕾”和“秧歌”同台,评委给谁打高分都合情理。行文的八股规则使文章具有统一“量纲”,具有了可比性,评分标尺“归一化”,考官想作弊,难度更大。

科举殿试考埸

        文章的八股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股限定一定的字数,有如后唐时期形成的格律诗,将形式和内容统一在文体中。有学者将八股文结构简述为:“起、承、转、合”,缺一环节,则文路不通。用现代话说,叫逻辑链不完整。现代论文要求有:释题、引言、主论、驳论、结论等环节,也是与八股文同理,章节规范、完整,才有类比性,才可以用现代搜索引擎去检索。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之一,文章是信息“产品”,如果说明代开辟的八股规则,是为了将考生置于同一标度中,便于选才。那么现代信息标准化,则决定了流通性、兼容度和传播效率。浩如烟海的国家标准、专利文献,其术语、款式都有刚性要求,是更严酷的“现代八股”。信息时代,黑墨字演变成“比特”碼,随着现代化,人们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承担信息交换的电子文档却愈来愈“八股化”,不留任何情面,一个字符、一个格位也不能灵活。你不执行?那就真“OUT”了(网语:出局了),ISO为网络报文交换,制定了严酷的OSI/TCP-IP标准,我们不妨叫它“电八股”,没有电八股约束,不同种族、语种、文法的两地,只能鸡犬之声相闻,即使实现了通信,互传的也是“一地鸡毛”。不是你对牛弹琴,就是对方认为痴人说梦。ISO(国际标准协会)是世界上最高的“八股”衙门,我们的电子文档被镶嵌在一个个“报文帧”中,网络服务器会帮你补充完成电八股,虽然看不见它,但它才是你文章畅行天下的保证。从反八股到行八股,当感叹人类文明进步经过的历程时,是否应该感谢信息标准化的开路人--明宪宗?感谢明代那一帮登高望远的智慧贤达?是否应该重新评价 “八股文”开创者们的思想精髓?



            **诗歌鉴赏**

              百年沧桑话一壁

                        田建元

        这是早年抄录的一首五言律诗,题为《壬申春日观北海九龙壁有作》,辞曰:

      久蛰思高举,同怀捧日心。

      曾教鳞爪露,终乏水云深。

      天鼓挝南国,春旗荡邓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这首五律,是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状元公王巨龙的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写作时间,应在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之后。

    深春的某一日,诗人沐浴着暖阳,漫步在公园内的林荫大道上。忽然,耳边传来弦律优美,悦耳动听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抒情歌曲。‘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风暖透了大江两岸。天地间荡起了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征帆。这是一个气壮山河的新时代,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行进中的诗人,已经心驰神往,思绪澎湃,不能自已。蓦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雄峩壮观的九龙壁。一幅九龙捧日灵动画面,呈现在诗人的面前。迴响在耳畔《春天的故事》的律动美:竖立眼前九龙捧日的沧桑美:身边春机盎然的自然美,使诗人遐想无限,感慨万端。优美的诗章,瞬间脱口而出。

        首联‘久蛰思高举,同怀捧日心’(这里指时间。也可理解为数词九的谐音)。龙是华夏的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族摧残,饱经战争磨难。一部近代史,就是西方列強欺凌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苦难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国力衰微,军备废弛,官吏昏庸无能,百姓民不聊生。西方列強凭借工业革命后的坚船利炮,野蛮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強盗们在我泱泱华夏的大地上横冲乱闯,恣意胡为,无恶不作。可怜的中华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欺辱,无处申冤,不得不蛰伏高举的双臂。长怀捧日之心,无时不想洗刷屈辱,振兴华夏。

      颔联‘曾教鳞爪露,终乏水云深’。面对民族的图腾,诗人思绪难抑,浮想联翩,悲愤之情,油然而生。继而,意境继进,显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从未间断过呐喊抗争,有过张鳞露爪的搏击尝试。但终因统治阶级的无能,国家积贫积弱,国力不逮,民众生话苦不堪言,缺少云祥水渥的生存环境。纵然有呻吟,有愤怒,有挣扎,有抗争,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时的诗人,也许想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想到了捻军起义,想到了白朗起义,想到了义和团运动以及近代史上无数侠肝义胆的爱国先贤,想到了忠心报国的志士仁人。虽常怀伏枥之志,却只能仰天长叹!诗人的笔下,不正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形象写照吗?

        颈联‘天鼓挝南国,春旂荡邓林’。这里,邓林一词出自《山海经》‘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说的是夸父追日,投杖为邓林这一典故。诗人一语双关,用典自然流畅,毫无雕痕。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诗人满怀喜悦之情,讴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振兴华夏的壮举。催人奋进的冲锋战鼓,从祖国的南疆擂起,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猎猎战旂,如林涛,似海洋,荡漾着春风,沐浴着春潮,迎来了神州大地气壮山河,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尾联‘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在诗人的眼里,壁上的条条巨龙,雄姿威武,生龙活虎,栩栩如生。伴着时代的弦律,个个破壁可出,条条昂首欲飞。飞越九重天,尽展千年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今日的真实写照吗?

        全诗视觉特异,不落窠臼。语言古朴,转切自然。风骨苍劲,景象雄阔。想象绮丽,象征幽远。格律整齐,对仗工整。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全诗写龙,但通篇却无一个龙字。通读全诗,龙又无处不在。不愧是大家之作。

        国祚无恒势,天纲有轮迴。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众志成城,以举国之力,经殊死搏斗,取得了抗击新冠病毒的初步胜利。然而,疫患在世界范围内攻城掠地,愈演愈烈。素以优种人类自诩的西方发达国家,精英们坐失抗疫的最佳窗口期,致使疫情漫延,祸国殃民。现在又扯起他们老祖宗傲慢无礼的遮羞布,故技重演,妄图再一次加害我中华民族。从3月中旬以来,他们蠢蠢欲动,造谣生事。扬言中国要为疫情在世界范围的漫延负责,对各国赔偿。他们妄图重温庚子赔款的美梦,再一次置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真是欺人太甚,存心险恶。选择《九龙壁》一诗共同鉴赏,也是考虑到当前我国又一次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加深对全诗进一步理解,下边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苦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史,回忆一下一百年前,在西方列強的轮番侵略下,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苐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一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了。香港割让给了大英帝国。接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以及中国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的《天津条约》相继签订。1849年,葡萄牙人公然驱逐中国駐守澳门的官员,強占了澳门。186O年10月,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洗劫并焚烧了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绝。1879年,日夲呑并了我琉球群岛,改名为日本国的冲绳县。1894年7月,日夲挑起蓄谋已久的中日甲午战争,抢占了旅顺口,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屠城。战后,強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含今钓鱼岛)。之后,英国横行长江流域。德国占领了胶州湾。法国强租了广州湾。沙俄占领了东北,西北边疆总计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8个陕西省面积)。从1895到1900年,满清政府向列強赔款外债高达45亿1千万两白银。这都是民脂民膏啊。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避难。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村舍化为灰烬,市井皆成废墟。妇女残遭蹂躏。在北京城内,他们把上千名妇女,驱赶到裱禙胡同,充作‘军妓’,一任洋兵摧残。满清的皇亲国戚也难逃此劫。直隶总督裕禄的七个女儿一无幸免。贵族崇绮的眷属,被数十名洋兵在天坛轮奸。联军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在北京城内抢劫三日’。上自将领,使馆人员杂役,下至普通士兵,明火执仗抢掠,无一甘落人后。抢掠所得的金银细软,稀世之物,用骆驼运往天津,然后转海路运回本国。运输驼队,累月不绝。俄国除参加八国联军外,俄皇尼古拉二世(十月革命后,被列宁下令秘密枪杀了全家)亲率18万沙俄军人,趁机侵入我东北。在海兰泡及近郊,将5千当地居民,五人一串,辨子拴在一起,刀砍后推入黑龙江。若有人游出水面,用枪射杀。鲜血染红了黑龙江江面。史书记载‘江面上浮着一层油,江水奇臭,惨状不可尽诉’。在黑河用同样办法杀我军民八千多人。瑗珲一城,俄军一天之内就杀死十万多人。在尼布楚,伯力,海参威等地,屠杀我军民有二十万之众。

        1901年9月7日,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议和的《辛丑条约》。条约议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满清当时全国人均一两白银’),加年息四厘,夲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条约还议定,折毁北京到大沽口(今唐沽)的炮台,允许各国驻军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延线。

        这个条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他们还开出了以庄亲王载勋为首142名满清政府官员名单,要求满清政府自行严加惩处。这其中就包括了陕藉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赵是一位勤政恤民,廉洁奉公的绝俗良吏。政绩卓硕,名扬天下。当时随驾在西安城里。被‘勒令自尽’。西安绅民三百余人为其请命,愿以全西安城人保其免死。又在慈禧与光绪下榻北院门鼓楼处,聚集了万余人为赵请命。但清政府不敢违背列強的无理要求,仍于2月24日,下诏命赵自尽。赵先在陕西臬台府吞金,他体质素壮,呑金后几阵呕吐而竟无恙。监刑的陕西巡抚岑春煊命进鸦片,吞后又不能死。又命以砒霜进,赵被灌下毒酒后,痛苦呻吟,以手捶胸抓首,折腾到半夜仍不能死。最后,竟命赵家人‘以绵纸糊赵七窍,然后灌酒闷杀之。赵屡绝屡苏,反复数次后毙命’。赵夫人亦自尽从殉,其状极惨。

        辛丑一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顾这段历史,无不叫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2020年4月10日          

            长青树下的遐思

                      邓生真


        我家院子有株石楠,这几天开始落叶了。石楠,别名红树叶,安康一带称巴山女儿红,属蔷薇目,蔷薇科,常绿乔木类。冬季,秃树昏鸦,万木萧瑟,石楠却郁郁葱葱,生机焕发,给人新的希望。开春,新的嫩芽开始孕育,显现朵朵红云,非常壮观。嫩芽慢慢长大,逐渐变绿,形成新叶。到三、四月份,新叶定型,老叶完成使命,开始枯萎,落地而亡。这株石楠,揭示了自然界长青树的奥秘:当新叶尚未孕育成熟,老叶仍要担负责任,培育新叶,继续葱翠。当新叶孕育成熟,能担负责任,老叶再慢慢凋零、脱落。姑且称其为长青树模式。

        道法自然。人类能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根本原因,是遵循长青树模式。试想,一个家庭,父亲四十多岁,儿、女七、八岁。父亲担负抚养儿女责任,渐渐地,儿女长大,成家立业,担负起责任,这时,父亲七、八十岁,已完成使命,到了叶老归根的时候。父亲离开人世,但家庭仍朝气蓬勃,继续前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現,就是靠长青树模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培育出来的。

        在北方,槐树、椿树、桐树、等等,都是落叶乔木。落叶乔木,树叶存在期短,一年内叶子全数脱落,老叶脱落后便进入休眠时期。春天抽嫩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冬树叶黄落,满目萧梢。老叶脱落后,经过休眠,新芽才出。老叶不見新叶,前后不沾连。此姑且称作断崖模式。

        在自然界,断崖模式并没有错,它只是生物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人类社会,断崖模式落到某个家庭,就是灾难。有户人家,男人三十六岁因病去世了,留下一位七、八岁的小孩,无人管教,逐渐走上邪路,被关进少教所。因为一个男人过早去世而毁掉了一个家庭。断崖模式落到某个家庭,是不幸。若在社会制度层面,则是毁灭性的灾难。在苏联,列宁去世,斯大林接班,第一次断崖;斯大林辞世,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引起轩然大波,是第二次断崖;勃列日涅夫操赫鲁晓夫后路,政变上台,是第三次断崖;勃列日涅夫死后,契尔年科、安德罗勃夫闪电式断崖,终于轮到纨绔子弟戈尔巴乔夫。六次断崖,违背天道,不想灭亡都难。感谢邓小平,为中国的基本制度,选择了长青树模式,使我党永葆长青。

          ※ 母校情深※

              那热泪盈眶的一刻

                      李淑云

        多少年来,每当忆及就会令我心潮汹涌而又久久难以平静的一件事,如影随形地盘踞在我的心间,它使我振奋,给我力量,鞭策我不忘初心,奋然前行。

        那还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至今教人记忆犹新的一幕。记得那是1963年仲夏的一天。一大早,一阵阵叽叽喳喳鸟叫声把我从甜蜜的梦中唤醒。我伸了伸懒腰,正准备起床,只听妈妈在院子里大声喊我:“曼,曼,快点起来,你看咱们院子里那个枣树上落了那么多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说不定今天会有什么喜事呢!”我妈是个勤快人,每天都是五点多就起床,打扫庭院、擦桌抹椅完毕,然后烧上一大锅开水,给我大泡好茶,把几个电壶都灌得满满当当的。听到妈妈叫声,我一骨碌从被窝里爬了起来,看到坐在台沿上正在纳鞋底的妈妈,向她努努嘴说“老迷信”。但看到枣树上那些还在不停地叫的可爱的喜鹊,心里却又想,但愿妈妈说的话能够好事成真。

        大约九点多,忽然听到我家楼门口传来一阵喧闹声 ,我赶忙跑出去看,原来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吕荣琛老师和教务处的一位老师在问我家在哪里,对门金大婶把老师领到我家门口,这时我妈也操着她那小脚噔噔噔地跑了出来。老师对我妈说:“恭喜你啊,你娃给你争光了,考上了县城的华清中学”。“华清中学,听说那可是省上的重点中学,校长是从中央下来的,老师都是从全省挑出来的,个个顶呱呱!人家高中是从全渭南地区挑尖子生,学生一去就带户口,吃商品粮,就等于端上了公家的金饭碗”。在我们新丰 街道开茶馆、消息灵通的金凤妈喧宾夺主,象放连珠炮似地说。说完她怕大家不相信,又补充:“真的,真的!我是听前两天在我那喝茶的县教育局的领导说的”。“大妈,你比我们消息还灵通。你说的对。高中部是从全渭南地区选拔招生。今年初中部也从全县28个公社挑选尖子生。咱们公社今年一千多考生只考上了三名学生。除了咱新丰小学的淑云,还有冯李小学的赵拴娃,席家小学的白成元”教导处的那位老师说完把录取通知书递到了我妈手里。我妈连声说“谢谢!谢谢!”临走时我们班主任爱抚地摸摸我的头。四邻乡亲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过去我们那里的习惯是不吃早饭,十点多吃饭叫吃晌午饭,四点多吃饭叫吃后晌饭,晚上烧点开水馏点馍叫喝汤),我大下工回来了,一家人围着炕桌吃晌午饭。我妈把我的录取通知书拿给我大看,按理说他应该高兴才是,但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好”。就一直埋头吃饭,再没有吱声。

        晚上,两个妹妹已经入睡了,我躺在炕上,因为心里有事,怎么也睡不着,但为了不打扰父母的休息,就假装睡着了,一动也不动。只听见我妈轻声问我大:“娃考上了,咋办啊”?“咱一年就靠农业社决分的那几个钱,咋供得起啊!”“你养的鸡下的鳮蛋舍不得吃,卖的那几个零花钱,只能够买个盐,灌个酱油醋”。我大无奈地说。“要么就叫咱女子不要去县城读书了,就让她在咱们四中(即现在的新丰中学,当时是临潼第四中学)上算了。四中离咱们家近,出了咱家后门,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每顿还可以回家吃口热饭,也不用花那么多钱了”。我妈想了一会说。我大说:“人家娃想上考不上,咱娃考上了不让上,那不是委屈了娃了吗”?我在被窝里听到父母的对话,看到为我上学的事,让父母如此这般为难,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浸湿了半个枕头。真的想放弃去县城上学的机会。

        一连数天,我心神不宁,魂不守舍,闷闷不乐,经常拿着一本书坐在那里发呆。我大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最终下定决心送我去县城的重点中学华清中学去读书。他对我妈说:“你明天给娃准备上学的行李,缝一床新被子,把褥子装厚点。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去县城读书,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不能误了娃的前程呀”!他转过身又对我说:“娃呀,咱家穷,上不起灶,你要背馍去上学,你看你13岁了才58斤重,又廋又小,背两布袋馍走将近二十里路,咋受得了呢?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使劲地点点头,眼里噙满了泪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看似很普通的一段经历,却在我当年幼小的心灵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我听到被录取的喜讯,该是多么欣喜若狂,但看到家徒四壁的贫穷、看到父母雪白的华发和终日劳累的身影,看到弟妹们缺乏营养那黄瘦不堪的面容,看……感到很难过、很纠结、很无奈。当最终听到父亲那斩钉截铁的决定时,我再控制不住自己,热泪夺眶而出,激动得哭出声来。正是那终生难忘的一刻,我走进了华清中学,迈开了人生重要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怎样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哦,终生忘不了啊,这令我呯然心动而又热泪盈眶的一刻!

            我的幸福时光

                    傅建海


        人都是在经历累积中成长的。我的早年饱受艰难困苦。在那艰苦的年代,吃的是饥一顿饱一顿,时而有上顿没下顿;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过的补丁衣,课余饭后还得下地干活,放牛打草。这期间有苦痛、有委屈,也有憧憬、有希望。而令我至今难忘的,是华中求学的那段时光!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简直是欣喜若狂!要知道,华清中学是县里响当当、省里有名望的知名学府。令人倾慕的教育质量等等早己遐迩闻名。

        我怀着万分欣喜踏进校园,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新鲜,老师亲切,同学们热情。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新开课目对我的吸引。我进初中阶段,远非小学那样单纯可比。这可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课程多了,有数学、语文、俄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如果加上音乐、体育、美术、生理卫生等,起码有十几门课程,觉得十分新鲜,也感到压力很大。但想起贫穷的家庭和父母亲对自巳的期望,我下定决心,不管课程再多,条件再艰苦,我一定要好好学,不然对不起整天下苦的双亲。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数语俄不能低于九十分,其他课程不能低于八十五分。我的智商不高,只有下笨功夫。第一学期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午饭和晚饭后,别的同学都玩去了,我和同桌王顺齐仍爬在桌子上学习,魏老师为此还给我们俩写了一首诗,题目叫《看他俩》,表扬我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首诗登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俩成了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也激发出了我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

        最难学的莫过于俄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外语,我们都感到十分好奇,加之俄语单词很难记,我们把每天早读时间几乎全用在读俄语上,而用在语文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语文老师樊桐华很有意见,经常在早读时悄悄溜进教室查看。后来我们看他来了就拿出语文阅读,他走后我们又开始读俄语。

        我们第一任俄语老师叫陈卿荣,家住海南岛,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泰国人,是从泰国回国支援国家建设的华侨,人很和善,教学非常认真。他是男高音,又会拉手风琴,经常在晚饭后自拉自唱,我们都喜欢在他的房子外听他唱歌。在学校文艺汇演时,他和音乐老师李菊兰配合,李老师弹钢琴,他唱歌,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为了帮助我们记住俄语单词,他让我们用谐音的办法记,如星期天,就用“袜子穿在鞋里”的谐音,好记好懂,让大家平时用俄语对活,加强记忆。

初中三年,由于刻苦努力,所定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要说学的最好的应该还是语文。我从小爱看书,特别是爱看小说,这对我以后走上社会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第一学期,刚进校门,啥也不懂,只知道学习课本,连学校有图书馆都不知道。第二学期后,我才知道学校有个图书馆。在学好基本课程的同时,我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阅读课外书籍上。像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冯志的《敌后武功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梁斌的《红旗谱》、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巴金的《家》、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还有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在初一第二学期和初二读的。到了初三,因为要备考高中,课外书籍读得就很少了。

        学校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正课和自习时间是不允许看课外书籍的。要看课外书籍,只有休息时间。因此,初二之前,中午休息和晚饭后的休息时间几乎全被我用来课外阅读。有时为了看书,在晚上熄灯后,我躲到宿舍旁的男老师厕所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读书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对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认识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大量的课外书籍对我的学习也很有帮助,特别是语文学习,培养了我的文学爱好。为后来参加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句话说得好:惟有幼年滋养,使人终生难忘。正是在华清中学那几年的刻苦努力,为我一生蓄足了无穷的能量。尽管想当个作家未能如愿,但自己的工作却干得有声有色。我当兵十四年和转业后在政府办公室都从事文字工作,不能不说得益于读了那么多书籍,得益于早年打下的扎实基袖。回想起当年我们一起同学的伴儿,参加工作后都作出了不俗的业绩。我们当年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张积文,后来当了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赵晓坚在临潼区委宣传部工作,当了区文明办的主任。我在部队从事宣传、组织和文秘工作长达十九年,转业后到区建委,多次评为先进。走上城建局长的岗位后,在领导和同志们支持帮助下,在美丽城乡建没和旅游开发方面,完成了一些值得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回顾自己一生,经历过坎坷挫折,也享受过掌声荣光!但我至今引为自豪念念不忘的,还是在母校那段幸福的时光。

      一次难以忘怀的遇见

                      栾尚和


        最近看到群里众学友对己故张忠同学的怀念和追思,不禁使我心中波涛翻涌,二十多年前我与张忠同学的那场邂逅相遇,油然浮现脑际,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在1993年元宵节过后不久,我因公到西安办理一件心中毫无把握,而又非完成不可的差使。当时,我们编纂的一本史料书已经交付印刷厂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有一天省里突然来电话说要采用电子排版技术,作为省里的样板书出版。因为这本书稿已先后在太原、北京和武汉相关会议上交流过。省里有要求,市里分管书记又很在乎,时间也紧迫,我们组织部和印刷厂各派出一人到西安寻找解决的途经,虽然几经努力始终也找不到合适的印刷厂。在这种情况下,分管书记(也是我们的前任部长丿和组织部长商定指名要我到西安联系。原因很简单,一是说我是陕西人,对西安熟悉且有人脉;二是说书是由我牵头组织编写的,有责任去把这件事办好。说我是陕西人不假,说我西安有人脉就是言过其实,不明就里了。领导官僚,又是直接的顶天上司,实在有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说实在话,我心里虚的原因是,我在西安认识而且又有联系方式的人当中,也只有陕西省教育学院的教务长张旭初老师,因此对完成任务心中一点数都没有。

      我们住地在东大街,左右距老孙家泡馍馆与解放路等距离。有一天清晨,我们步行去火车站送刷厂的业务员回运城。因为起的早,阴云密布,寒风料峭,我们走到解放路,沿着去火车站的方向边走边说,路上的行人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不时还传来早点摊的叫卖声,我们说话的声音自然就大了些才能互相听清楚。当我们刚走过五路口时,似乎听到有人叫我名字的声音,因不能十分确定,我怔了一下就继续向前走。接着又听到叫我名字的声音,这一次声音响亮,确定无疑。我站定环顾四周,循声望去,见路对面有个军人快步向我走来,这时我也认出来是张忠同学,也迈步迎上前去。我们都紧握着对方双手,互相凝视着,都沉浸在意外相逢,激动不已的心境之中,忘记了我们是站在北风凛冽的街口,置身于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人流之中。我们嘘寒问暖,说离开学校一路走来的不易;问当下是否安好,一切还可舒心可意;我们回忆起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多次结伴往返于县城与学校之间时,都会开开怀大笑。当他知道我来西安此行的缘由之后,热情地建议我去陕西日报社看看,那里有我们华清中学的许多同学。因为我要去车站送人,他要回家收拾行李去北京开会,在匆匆分别时,我们互相留了工作单位的联系电话,期待着来日再相聚的那一天。

        有心的印刷厂业务员小蔡在我与张忠的交谈中好像已扑捕捉到令人兴奋的信息,他提醒我,我们联系的那个厂家与陕西日报有业务来往。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送站后,我沒有耽搁就直接去了陕西日报社。先是见了杨建民同学,他领着我又去见了王西水同学,那时侯西水早已是一个版面的负责人。在老同学的协调和帮助下,印刷厂的经理不仅承接了电子版的排版业务,而且还建议书封复膜的工艺由他们制作,当时,这一工艺在山西还鲜有人采用。成书后,有特色,有亮点,获评山西省优秀图书特等奖。这是后话前提,因为我深知在这个荣誉里有张忠同学的指点,也有西水、建民的功劳。       

        又一个25年之后的2018年五一节,鹿建梅同学给我打来长途电话,邀我参加华清中学宣传队分别50周年聚会,当我听到张忠同学多年前已经不幸去世的消息时,悲痛不已。想他年富力强、正当春风得意大展拳脚的当儿,却被病魔吞噬了他宝贵的生命!真令人扼腕相叹,无比惋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骊麓文苑》-V02·2020

          主办:华清老三届

监管:席学柏    策划:李玉柯

      电子图文编辑:刘忠战

编审:韩惠民、田建元、潘若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