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宋朝真是文人的盛世吗?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说宋朝是文人的盛世。
表达这种意思的人往往流露心驰神往状,颇有欲穿越时空,做一回大宋子民,享受一下文人盛世时代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央视“百家讲坛”做过《两宋风云》讲座的袁腾飞就曾说过,如果能够穿越,他愿意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回到宋朝。他认为宋朝读书人地位很高,没有因言获罪,文化最发达,经济最昌盛,民生最富足。这是他愿意做一回大宋文人的原因。
从这些个层面讲,袁腾飞说的没有错。宋朝皇帝尊太祖遗训:厚养士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历任皇帝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对士人的态度比较友善,即使遇到实在不懂事,还特别一根筋的士人,把皇帝惹急了,也多是贬职发配,让他到一边儿呆着去,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了事。
宋朝是怎样厚养士人的呢?宋太祖从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手里夺过来皇帝的宝座。他对藩镇的跋扈,禁军的骄横最是熟悉不过。
藩镇一不高兴就造反,禁军一不高兴就卖主。
宋太祖本是兵油子出身,对带兵打仗的人自然放心不下,总疑心他们会出卖自己,来抢了自家的天下。
鉴于历史的经验和自身经历的总结,宋太祖建立政权稳定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收内外将领的兵权,给他们爵位、土地、女子、金钱,让他们回家安安心心地过有钱人的生活。这样就消磨了他们桀骜不驯的野性,也就再无造反夺权的想法,彻底解决了“肘腋之变”的隐忧。
武将都安安稳稳在安乐窝里安享太平了,那谁来带兵打仗呢?
宋太祖的办法是派文臣去带兵。
文臣本没有战斗经验,更不擅战场厮杀,所以宋朝的兵将孱弱不堪,在对外作战中败多胜少,特别是宋朝建国百年之后,这样的弊病就越发明显。
宋朝的文人一旦做了大官,手无缚鸡之力却有可能被皇帝派去戍边打仗。
打仗可不是好玩的事情,一个不留神就可能玩掉卿卿性命。到了徽宗时代,祖宗定下的规矩被糟蹋的面目全非。
由童贯始,宦官监军带兵成为常态,文臣指点江山的一点点机会也被剥夺。
直到金兵包围汴梁,有一个李纲挺身而出愿意为国效力,也不能得到重用,终致二帝被俘,国破家亡。
文人在这样的朝代其实也没有多少用处,皇帝用得着你的时候倚重你,用不着了就当一张用过的纸巾,随手扔掉。
后世文人对宋朝的怀念,我想应该不外乎这样几种心理。
其一,今人对宋朝士人的社会地位羡慕不已。
宋朝士人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讲个故事大家就能有所体会。
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篡位后执意伐宋。他筹集了60万兵马气势汹汹地杀向南宋。
宋、金两国已经多年没有战事,南宋的优秀将领被高宗赵构杀的杀,解职的解职,现在统兵的将士已经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听说金兵来了,吓得惊慌失措一哄而散,就是高宗皇帝也已经做好了随时下海出逃的准备。
但前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总得派个人去看看才行。中书舍人虞允文就带着这样的使命被派到了前线来劳军。
虞允文到前线一看,一点也没有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金军还没来,宋军的高级将领早逃的一个也看不见了,士兵三五成群懒懒散散的聚在一起,正商量着金兵来了往哪里跑呢。
怎么办?金兵很快就要来了,虞允文这时候也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使命。他把这些士兵集合起来,告诉他们自己是来监军的。
监军就可以指挥部队,虞允文就整顿队伍做好准备和来犯的金兵在长江边的采石矶对峙起来。
完颜亮指挥金兵渡江,虞允文这边指挥着宋军拼命阻击,有部分金兵登岸了,宋军节节败退,眼看长江天险就要被金军突破。这怎么行?
虞允文亲自冲到前线督战,他看见一位叫时俊的低级军官,就对他说:“将军素来忠勇,如今大敌当前,防线堪危,若将军能奋勇杀敌,打退金兵,你就是我的儿子。”
时俊一听,激动不已,倒头便拜,说誓死保卫大宋,一定要将金兵挡在长江边,不让敌人前进半步。说完就带兵杀上前线,真把金兵打了回去,赢得了采石矶大捷。
一个官品不高的朝廷命官,一介文弱书生,竟然在两军作战的千钧一发之际,要认一个戍边的军官做儿子,而这个军官竟然感恩戴德,拼死冲锋。
之所以发生这样滑稽的一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时候的士人社会地位高,而行伍出身的将军社会地位低,就算立了战功,受到皇帝封赏,其出身都会受到主流社会的轻视。
但一个武将若改变门庭,投入读书人之家,其社会地位就会显著提升。
所以,在宋朝,武将与文臣攀亲,认文臣做爹改姓更名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武将来说,非但不是耻辱,反而是获得社会地位提升的荣耀。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宦官梁师成为什么非要认苏东坡做爹。童贯自称韩琦是他爹的原因。
在宋朝出身寒微的人一旦与书香门第攀亲,等于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文臣愿意收一个武夫做儿子是高看他,而不是有意羞辱。宦官与名臣攀亲无非是要抬高自己的身价,为了好看一些而已。
其二,宋朝士大夫的待遇让后人眼热。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不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待遇更是优渥,不仅享受免税、免役、荫庇等特权,而且不论说错了话还是办错了事,顶多也就是降职贬官流放三千里,到边远地区继续当官,而没有“株连九族”、“文字狱”之类的无妄之灾。
政策宽松,待遇优厚,致使宋朝的文人在工作中养成了一种恶习,就是不负责任的推诿扯皮。
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提出一个方案,反对的声音就不会小,要是触动了某个阶层的利益,根本就别想推行得开。
王安石变法不能成功,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朝中掣肘的,扣帽子的,说坏话的,唱衰变法的,造谣生事的等等层出不穷,要想做成一件事,几乎不可能。
宋朝文臣的工资待遇在今天看来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即使他们啥也不干,每天在朝堂上动动嘴皮,即使庸庸碌碌一辈子没有任何工作业绩,只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就不会影响其收入。
宋朝知府一级的官员,年薪在400贯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5万人民币。年薪百万以上的高官也不鲜见,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收入,至于他们私下里的灰色收入就不好统计了。
反正,宋朝的官员家家广置田地房产,人人富得流油。而这些官员每天都在做啥呢?
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会看到一个在滁州做太守的老头呼朋唤友,醉饮山林的场景。人家记述的特别详尽细致,让人心生向往,很多人能把那篇文章倒背如流,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从中我们大概可以一窥宋朝官员日常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
其三,宋朝士人的生活之所以令后世神往,还有一个今人心领神会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私生活很艳丽噢!
宋太祖把全国的军事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之后,给那些马放南山的将军金钱、土地、女子,让他们过上优哉游哉的生活。
此后,宋朝文人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只要你舞文弄墨安分守己,各种利益就少不了,由此推动了宋朝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士大夫没有生活之累,不缺钱花,身边难免莺莺燕燕,日日沉浸在温柔乡中,常常流连于诗酒唱和,风花雪月,生活滋润得很哩。
翻翻宋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艳词,就是我们熟悉的宋朝文学大家们,这样的作品也不少。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遣散身边工作人员的时候,一群侍妾是他遣散的主要对象,最后只留下王朝云一个。
因为有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诋毁苏东坡的人就说有怀着他孩子的侍妾也被送给了朋友。
因为有过遣散侍妾的行为,所以后来梁师成自认他是苏轼的出子。虽然怀疑此事的人很多,但也没人能够说得清楚。
那时候没有DNA鉴定技术,只要梁师成能把自己的身世讲得清楚,就没人能够反驳。
苏家人就算不想承认这件事,也没办法证明梁师成是冒牌货。毕竟他们的先人的历史不是那么清白,真相如何,谁也说不清楚,索性随他去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大宋的帝王将相均陶醉在灯红酒绿和靡靡之音中的时候,距帝国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
今天,我们翻阅历史,应该明白少数人的享受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
有一个统计说,宋朝(北宋、南宋)存续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四百多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一起多的民变和起义。宋朝社会可以说内忧不断,再加上边患频仍,整个帝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时期。
当俺翻阅宋朝的史料和宋人笔记的时候,也曾产生好奇,有过想穿越回去看看的冲动。
只是再想想那个时代,仅仅有才还不行,你背后得有靠山,你的出身要正,说白了,大宋的繁华盛世之下,还是没有挣脱拼爹、拼财势,拼无耻的桎梏。
再想到那个朝政腐败,恶霸横行,强盗出没,你还有信心穿越回去吗?
袁腾飞的前提条件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去穿越,如果让他以一个平民家庭小学新生的身份返回大宋呢,我想很多人恐怕就没有穿越的勇气了。
即使成功穿越了,能够混进宋朝皇帝的朋友圈,恐怕也是千难万难。
话说起来轻松,事做起来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