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圈子里向来卧虎藏龙,也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是传奇。
我只是趴在书迷门槛边上看热闹的人,倒也自得其乐,阅读就是为了讨好自己,自娱自乐的事情。但是那天看纪录片《书迷》,看到李翰祥导演签赠给张中行的《影海生涯》,竟然流传到了史航老师手中,不免心生感慨,我能想象得到,李导演的签名,一定是如他拍戏那般认真,一丝不苟。他一生爱演戏,演不成就做导演,做了导演特别爱指导演员,拍他戏的演员真是有福气……最后也是在剧组挥别人生,虽然有点突然。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李导演的签名书,落到史航老师手上,也算是上天的好安排,书转世又投得了一户好人家。
我也有些签名版的书,很多都是在旧书店里买到的,我没有收集签名版的兴趣,作家签售都成新书推广的小日常了,能为我专门写几个字的而赠书的朋友,真的是个位数,这很正常,朋友本来就珍稀,写书的朋友更加少之又少,售卖签名版的圈子我倒能找到门路。
但是我也有属于我的书缘。“虽然外表粗糙已难以接受,但是他的内容样样都是精华,愿他能时刻鼓励你,步步走向成熟,祝你事事成功!”落款还留了家庭地址,电话。这本书是13年前的《2002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我的网友大哥大嫂送给我的见面礼,这些年,我有看过这本书,但未曾有过努力,想起有负友人寄望,惭愧起来的时候,还故意对它视而不见。十三年间,网友大哥已经在深圳安家多年,他一直开夜班的士,疫情都影响不了他。我们偶尔还会有联系,但从不请安问好。上次聊起他家二姑娘的喜事,替哥嫂高兴,但是他文字转为语音,我听到喇叭的声音,就说开车不聊天了。我们的友情也许一直都在,纵然几乎没看朋友圈,不问候不聊天,各自的人生已经够忙乱,彼此安好就好,我倒是很意外,怎么有些书我能不经意的就带着走了江湖?毕竟我曾经挥泪送走了一大批书,这事我不找借口,人家李敖,林文月他们,飘洋过海都带着几大箱藏书,书友跨省搬家,也是货柜车搬书,只能说,是我不够爱书。
傍晚时候接了个电话,我以为是快递来电,粗声粗气就问是谁。电话那端,一把温柔的女声,有点不知所措又有点不知该如何说,她好像不知道我是谁但又有事找我陌生电话接通五秒就可能会被我挂掉,但我还是问有什么事吗?对方犹豫的问我,是不是之前在微店买了一本书,叫《一碗面里的乡愁》?我迷糊的有点记忆,确实是有这么回事,当时出版社的小编在群里发布预售消息,至于有什么福利,作者是谁,其实我根本也没认真看,就是冲着《一碗面里的乡愁》就下了单。可能我小时候吃面吃怕了,家里经常煮糖面条,我没有不吃的自由,我的广州前老板,也算是半个老乡,他是说面糖水的,现在,你们还吃面糖水吗?长大以后我自己也煮不好面但不自知,只是自己主动回避面条,哪怕午餐被迫跟着大家去吃兰州拉面,吃完浮在面条上的几片牛肉,面条要很艰难才吃得完。有次值班,午餐是同事煮面条,他的厨艺就是他的优点,吃过他煮的面条,我才明白,不是我不喜欢吃面条,而是我压根就没吃过好吃的面条。
我家小朋友有段时间很喜欢吃面条,我不得不把心用在面条上。但是面条还是别人煮的好。我喜欢吃太原的面条,虽然只去过那么一次,喜欢陕西的面食,最爱葱油泼面,这倒经常能吃,我这里有家开了数年的陕西面馆,能在桂林米粉的重围下生存,实在是有奇招。我来过郑州,我喜欢听河南话,但是大郑州的伙食我一直没习惯,米饭吃不完,面条更加吃不完,《一碗面里的乡愁》这书名一推送过来,立刻眼前一亮,出版方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想必作者也是河南人,我没吃上河南最好的面条,缺啥补啥,那就买一本关于面条的书吧,就这么简单,河南文艺出版社关注也多时,知道是家很努力也很有特色的出版社,多少也有了些信任的分数。
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我有点不好意思,电话那边说我当时没有留言,不知道该签什么。我说我当时也没留言,就是对美食感兴趣,就是那么巧看到出版社推出这么一本书,点开链接就付款了,连作者是谁都没留言,百分百是被书名还有出版社吸粉。说到这里我心里还是有点虚,这样说话,对作者有点无视,但实情就这么样,可以恭喜作者,一个好的书名就能吸粉无数,但是我还是强调了一下,我等着图书的到来,我是看书的,签啥,随意。电话那边说那就签名吧,我说好的,谢谢了,然后我爽快的说,那就拜拜啦。
放下电话,我决定把这件事写出来,秀一秀犯迷糊的我。为了帮助自己找回记忆,我去河南文艺出版社公众号翻出《一碗面的乡愁》,这个时候我对作者也好奇了,自己买的书,却没把作者放眼里,总是不好。
可这一看,感觉更不好了。赵瑜?写《小闲事》的赵瑜?这不就是熟人吗?我好像记得当时是有看到赵瑜的名字,但重名的何其多?马上去“别人的”花天酒地吃喝群(我确实也是没蹭到一滴酒)问群里的赵瑜,落实确实是他的新书,人家还说是在呼和浩特住了三个月写的书,这会我恍惚又记得我确实看过出版社的推文了。
简单的说了自己糊里糊涂又买了他的书的事情,其实就算我一早知道是写《小闲事》的赵瑜,我也不会请求写几行字的,他开口就称兄也不是第一次,之前在微博自称“伪公知”,数个账号都给炸了就失联了,有次看到群里冒了个同名字的,也问过了,就是写《小闲事》的赵瑜,我向来目无尊长,群友就是群友,读者就是读者 ,喜欢就买书,看得满意就说满意,觉得哪里不对,就说不对。
写了这么多,怎么看也不像是做托的,没半句说新书如何如何,《一碗面的乡愁》我连快递的包装都还没摸着就大谈特谈该书如何好,乡愁如何让人愁,又未免太虚伪了吧?倒是买书的时候,群友开玩笑问起一碗面的价钱和书的价钱,我当时说,在机场里吃一碗面和在菜市场里吃的那碗面,价钱就不同。好像也不是原话了,我千年潜水虫也很少看群聊,随便看一眼就惹出这么多的故事。
偷懒的话,等把书看完,重复一下这里的一些片段,就能又是一篇作文了,每月逢七和七的倍数,我就得写作文,还要写六年多。
写这篇作业之前,我正在翻看报纸,看到《中国艺术报》的一篇长文,暗自惊叹,这年头还有写这么长的序言的!可能受此刺激,忍不住就作起了裹脚布样的文章。
儿子后来翻看电话,跑来跟我说,是郑州来电呢。我总算确认就河南文艺出版社微店的客服的来电,确定自己买的《一碗面的乡愁》要发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