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232 写作时间:1小时15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关于几个日货
近年来,日货在国内十分畅销和流行,前两年大家抢购马桶圈的热潮还犹在眼前。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kiss you",智能搜索框中排名第一的应该是一款牙刷。这是日本Hukubadental株式会社的一款产品,获得过日本COSME大赏,据说应用负离子原理,刷牙再也不用牙膏了。
如果你继续搜索,会发现有不少的试用指南,很多购物网址对本产品也十分推崇。在网上的出货量也是很可观的。
但是前两天有个自媒体博主自费拆解了Kiss You牙刷,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发现牙刷中只是一根线,线路简单到让人发指,最大的功能只是驱动一个指示灯可以亮而已,负离子功能似乎只能靠脑补才能实现。
还有一款比较火爆的产品是日本产便携空气净化器,里面也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这次电路还算有效,产生负氧离子还是可以的,但是毫无净化用途。
而且产品主打宣传的可以户外使用实在太扯,因为此款产品功率有限,造成产生的负氧离子数量也有限得很,贴在鼻子上用可能还有点感觉,但按照它的使用方法挂在脖子上,还想用来在室外完全开放式的环境净化空气,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是另外一款靠脑补发挥效用的产品。在使用者想象中他似乎是一个头盔般隔绝污染的东西,但还不如在鼻子中塞棉花好用。
恰好我前两天也用过一款日本产滴眼液,主打功能是劲爽得停不下来。这倒是真的,滴到眼睛中确实好像三伏天给眼睛吃了一根冰棍一样巨爽无比。
但前两天也有爆料说此款滴眼液含激素类成分甲基硫酸新斯的明,会破坏眼结膜的杯状细胞,已有用户因为使用此产品造成结膜损伤,比较严重的10分钟就需要用药一次,否则眼睛就感觉十分干涩难受。
上面举的三个例子,如果你第一次听说,那么可能跟我同样,会升起一股巨大不真实的感觉:原来严谨实用著称的日货竟然如此不靠谱。
其实何止如此。
哪里都有不靠谱
不靠谱的东西,是不分国界的。国货在这些创造力方面也不遑多让。例如前些日子疯传的一滴血可以速查所有癌症,在朋友圈中也是刷屏的节奏。大家都振奋的说,原来科技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但可惜冷水很快浇下来。
专家很快出来澄清,“滴血测癌”存在误读。该肿瘤标记物……更多是用来监测癌症病情和评价疗效,不能直接等同于字面上理解的“筛查早期癌症”。换句话说,一个癌症患者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利用该技术从侧面监测自己的治疗效果,但是据此想检测一个人是否患癌,技术上并不成熟。
其次,即便是监测,真实效果也可能要打个折扣,原因就在于肿瘤标记物并不是与癌细胞一一对应的。……该团队主要研究的是肺癌和肝癌,面对其他癌症患者,也是束手无策。
还有各种养生文花样翻新,今天大蒜杀灭癌细胞,明天洋葱治疗糖尿病,各种蔬菜水果都可能被包装成各种神药轮番登场。看着每天养生文10万+的阅读量,有多少深信不疑的信徒是不难估算的。
除了国家的货品崇拜,高科技也是一大灵感来源。纳米?这个词都用烂了,现在纳米鞋垫也就卖五块钱了。估计以后都是石墨烯、正电子、中微子的天下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世界上的商品极大丰富,但是我们的判断力却没有同比增长。我们似乎更擅长名词崇拜。
世界越来越复杂,名词崇拜可以使我们尽量的简化对世界理解的难度。所以个个似是而非的名词概念大行其道。我们热衷于听取这些概念,但又毫不进行深究,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大脑中分类储藏,默认作为信仰了。
我们的大脑天生不是很喜欢接收难以理解的新鲜事物,但是如果新鲜事物以不可抗拒的姿态横空出世,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大脑也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倾向于标签化。
标签化,是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一种简化。而这种简化往往粗糙,从而造成各种不准确甚至不正确。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很多重要有价值的属性而不自知。
而这些属性如此重要,不仅表明了这些新生事物的应用边界,而且可能指明了真实与荒谬的一线之隔。连这个都不了解的话,也是我们经常理解很多道理,但是却无法正确应用的原因。
说起来,标签化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种生物本能,其目的是为了节省大脑判断所要花费的巨大能量消耗。而节省能量,是人类在很久以前,多年困苦坏境中生存经验的总结。
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已经无需要节省这一点点能量了。但作为一种悠久的生物本能,这个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从节省能量的角度而言,这样做也只是有利于生存而不会利于发展的。在现在的社会,不进行学习和思考当然能生存下来,但持续进步就很难了。
所以如果大脑中错误的标签越多,越容易与现实产生矛盾。当现实与认知产生差距的时候,则往往会造成认知的崩溃。例如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毫不重要,甚至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用等等。
这种崩溃感其实就是标签的崩溃。例如一直信赖的美货、日货和德系产品出问题的情况;各种言之凿凿地高能黑科技的崩溃;走下神坛的养生大师,例如吃茄子治百病的张悟本理论的崩溃等等。
避免标签化
想要避免这种有害的标签化,在深入了解这些事情的基本原理、正反两方新闻的前因后果之前,不要轻易的消除怀疑。
当然,如果一个结论与自己生活关系并不很紧密,保持怀疑就可以了,可能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一定探寻清楚。
但是对于生活工作需要重大决策的领域,一定要大量收集信息,收取正反两方各种资料,而且特别关注其中矛盾的地方,并设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样的话才能避免误判。而误判,必然会损失时间、精力和金钱。
同时也一定不要认为会有一种诀窍,可以以短期速成的方式解决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复杂问题。如果总是抱有这种诀窍、秘籍思维,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知半解的标签化病,早晚迎来认知崩溃的后果。
最近写了好几篇文章都是有关选择的。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如何减少误判。选择的重要性不需多言,例如最明显的例子,在股市上可能就是盈利和巨亏的区别。
上一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感性、理性区别。不要通过自己想象来进行判断,而是应该注意留意关键信息。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标签化问题。失之于简单的标签化往往是我们误判的一个最基本来源。
如果说标签化也有价值,那么就是标签化也是一种归纳。而大脑自行进行归纳和简单化也是我们一个生物特征。
但是事关我们切身利益的和重要选择,还十分依赖于标签化思维,那么误判的几率大大加强,常常会谬之千里。那时后悔还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