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故事或事故原因的追根溯源
——读郭小东新作《当太阳成为河流》
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折射或阐释人性本质的相关事件,尽管这样的事件发生过或还没发生。2014年的马航飞机“失联”事故,让“失联”一词频见于报端,如今这起事故原因也成悬案,其原因是什么?在此事故发生之前完稿的长篇小说《当太阳成为河流》中所讲的故事,已阐释这种事件的疑惑,并将这种思考贯穿于书中。
互联网技术的崛起,让人类的联系更方便,让众多难题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但是马航飞机的“失联”,给当下的发达的科技当头一棒:在“互联”网时代“失联!于是疑问这样的频频发出:“飞机到哪了?”其实,这不仅是对事故原因的追问,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此事故中的飞机和乘客“到哪里去?”再一次唤起人们对这个古老哲学命题的思考。从技术上去寻找马航飞机“失联”充满难度,但从文学、哲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去追根溯源,原因完全有迹可寻。
在现实中,飞机的“失联”就是事故,但是事故到文艺作品中便成了故事。在《当太阳成为河流》这部小说中,“失联”成了“失踪”,“失踪”其实就是“到哪里去?”哲学命题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死”的一种形式。马航飞机上的几百人生命“失联”当然就是这种方式的现实。这种现实在缘由上,和《当太阳成为河流》作品中包括“失踪”在内的“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到了文艺作品,这种现实采用多种文学故事进行展现:将人变成狗之死,遭遇“凌迟”极刑之死,红军被围杀死,下放干部误入沼泽之死,教授和学生的自杀或失踪之死等等,用文学方式直面于“死”的永恒命题,其实也是从文学的角度再一次的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
“死”对人生来说是最大事故,也成了此部小说中最重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因而小说从一开头第一句就这样写:“阳一的理想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要死得有尊严,同时很美丽。至于具体细节,阳一暂时还没想清楚。”作者之所以将这段话放在小说开头,显示作者的用意:对“死”的思考。紧接着,小说才开始时空交错地讲述四百年间、四个发生太阳河版图上的故事:乾隆年间船门圩的阿三、四嫂的“人犬”惨剧旷古罕见,残忍至极;1928年的八弓河血案,百余红军战士被围杀,血流成河;1968年冬至,本应天真的童言,却让百余下放干部误入沼泽丧命;以及当下大学校园里胡九道院长的变疯闹剧和教授邢礼的自杀失踪之谜……这些残酷的悲剧故事,展现出人类生存中的不可避免的重大事故:“死”,字里行间迂回跳跃,时而触目惊心,时而荒凉绵长……
在感受小说中这些与人类历史的悲剧有关故事中,时时会让人震撼和深思,以及对故事原因的追根溯源:一对耍艺的男女为何要将人变为狗?为何因“采生折割”的罪名而被“凌迟”处死?一名帮助红军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何又让红军血流成河?一个山村少年为何让一批下放干部走进沼泽一去不复返?一个高校领导为何因为权力的争取而变成疯子?一名高校教授是否因忏悔意识而去自杀?一名读博士的女学生为何要研究“死亡”课题,继而失踪或自杀?这些与“死”有关的故事或事故一个个时空交错的叙述,在阅读中不断演化成一个一个问题,隐隐约约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随着故事隐约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同时,小说贯穿着一个个隐喻,虚构了雅加这个类似海南的地方来叙述故事,描写了一系列海南元素,如黄花梨、太阳河、少数民族风情、知青上山下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海南历史和地理有了一块解读的空间,如对太阳河开发的批判,就是对当今海南岛被过度开发的一种谴责;对少数民族首领“德邦”的性格刻画,是对海南黎族历史上被忽略的重要头人王昭夷真实还原,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少数民族首领“德邦”和共产党人的对话,对社会制度的探讨,也契合当今社会正在探讨的问题。此外,小说还有对文革批判,对人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对社会过度追求商品化的抨击,对过份追求权力现象的讽刺,都有淋漓尽致的阐述。当然这些事件不只在海南才存在,而是人类社会某个空间、某个时间人性的具体体现。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深读和有思想深度的的优秀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已经跨越文学的边界,涉及到社会学、哲学、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对政治、制度的阐述、人的忏悔意识,社会的批判意识、人性被扭曲的直面剖析等等都有非常到位的文本表达,显示了一名作家卓越的驾御文字功力和思想深度。
一部作品叙述方式的选择和变化、叙事结构的策略和叙述智慧,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在这部小说中,四个四百年间发生的故事在书中不是一个个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而是时空交错的展现,一会儿是乾隆年间“金毛人犬”故事、一会儿是少数民族首领“德邦”的犹豫不决,一会儿又是女博士生阳一和教授的船门之行,一会儿又是大学校园里领导的变疯闹剧,这一幕幕的故事如同蒙太奇般的出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迎合时下人们阅读习惯,但这样的写法却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正是“作者试图摆脱陈规和种种羁绊,呈现一个穿越时空的自由而接世界本相的故事”的目的。
从当初的《中国知青部落》为代表的知青文学、到《非常迷离》的都市类文学,郭小东的作品离不开当年知青下乡和当下都市生活这两个时间、空间,而到了《当太阳成为河流》这部作品,郭小东作品描述的时间空间已经扩大到乾隆年间,而之前写成的《红庐》作品,在时间上已有一定伸展,但无法达到《当太阳成为河流》的广度,这表明,郭小东的作品总在不断地行走着,伸展着。而对于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意义,已不是局限于对知青问题的社会思考和历史思考,而是更深一层对海南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的真相思考,从而扩展到中国问题、人性问题的思考。所以对于此书的介绍,郭小东这样说:“它比我之前任何一部都更鲜明突出,更隐约潜藏地表达我对中国长篇小说传统的深深依赖,可它又更微妙地彰显我在小说创作与研究上的现代性解构,以及颠覆传统的决心。
评论界不应忽略和忽视这一作品。
201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