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给学生咨询的时候,有时候总觉得疑惑不解。
我们都说读书很重要,特别是英语,小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看这篇文章的很多人可能很多处于高三,折腾了10年左右)有些人的英语水平就是死活提不上来,而且几乎是听说读写全都不行的地步。
但是我们可以100%肯定的是,学语言是不需要高智商的,或者说弱智也能学得会语言。
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学不好语言的,也就是说学好语言大家都是可以的,那么问题来了,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不是因为智商,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了10几年,仍然对英语有那么强的恐惧感呢?
我观察过我身边的同学,也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看过很多学生,总想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学好英语或者是得到一个好成绩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刚需,不是刚需意味着“不需要”,以为是“没有也行”。到了高中很多人努力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旦消失,比如一放假,那么这部分人就不想学习了。
但是有另外一部分人,为什么他们的英语就能够学得会呢?或者是你身边有一些人,数学能够考140,英语考个10几分,对于这些强项科目,他们的想法是什么呢?这些科目对于他们来说是刚需,是需要的,而这种需要的程度越深,学得越快,学得越好,甚至某个章节学不会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也许用着用着就会了呢?”,想想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人有这种想法。
如果要说要学英语,大部分的人接受的英语教育是比我要好的,我等到初中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很多英语基础都很不好,比如常见的音标,我现在都不会,或者是读音,读了这么久的英语,很多依然是不标准的。当然啦,还有一件坑爹的是,我到现在仍然学不会拼音。。。
但就是条件这么差的一个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刚需,我小时候很喜欢玩游戏,很多游戏都是英文的,读不懂就没法玩,而且作弊码这些也都是全英的,这些东西支撑着我前期学习英语,后来阅读和看美剧对我来说变成了刚需,这一下,学英语似乎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东西,不学多点单词不行啊。
你看,刚需重要吧?
再观察我们身边的人,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分析,不喜欢思考,他们不会去琢磨一件事情直到水落石出,但是你身边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人,他们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对某些东西有强烈的向往和追求,比如有些人特别喜欢物理和数学的同学,经常会就某个问题讨论很久。
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对某个事物如此狂热?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要是这道题不能解出来,原理不能想得很清楚,他们就会难受的很,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如果你想学好,得到高分,能不能先想想高成绩对你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