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看过的电影里,有哪一部看完是有让我想拍案而起的冲动的,那非李沧东的《燃烧》莫属。
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导演,也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然而这第一次我就被强烈震撼到了。
是一部两个半小时长的片子,强烈建议没看的同学去找资源看完后再来看我的影评。(当然你要非看完影评再去看电影也是可以的,剧透的责任我就不承担了哈哈)
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在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导演用了非常温吞,隐晦且文艺的手法,向我们徐徐展示了隐藏在平静表象背后的一个波涛汹涌的可怕故事,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颠覆冲击的深度思考。
以至于在整部片子看完后我不由自主发出感慨:“前一个半小时以为是文艺片,然后猛然上升到悬疑惊悚片,知道真相后让人不寒而栗。”
今年5月,《燃烧》首次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并夺得历史以来场刊最高分3.8分(满分4),也是实至名归了。
影片的剧情很简单。
年轻的打工者钟秀,在一次送货途中,偶遇了同乡惠美,一来二去之后,两人迅速地发生了关系,而后,惠美因要去非洲旅行,就拜托钟秀住到她家来照顾她的猫。
不久惠美从非洲回来,钟秀兴高采烈开着家里的卡车去机场接她,但却意外见到与惠美同行的还有另一个男人,本。
与钟秀的寒酸不同,惠美在非洲旅行认识的本,气质出众,温文尔雅,不仅有专职司机,开的车也是名贵跑车保时捷。
于是自然而然,惠美上了本的车,由他来送她回家。而钟秀对惠美的别样情愫,也不得不暂时放下。
钟秀,惠美,本,这三个年轻人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爱情纠葛故事,那你就错了。
一切谜团要从惠美说过的一段话开始解题。
“你知道吗,非洲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听说对布希族来说,有两种饥饿的人,litter hunger和great hunger ,litter hunger,是一般肚子饿的人,great hunger ,是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终日探寻那种问题的人,他们认为那种人才是真正饥饿的人,叫他们great hunger。”
而惠美,钟秀,本,正是不同程度上“饥饿的人”。
惠美,是litter hunger,一般肚子饿的人。欠卡债不能回家,也几乎没有朋友,一个人在外租房讨生活,喜欢找“动身子”的活,学假装有橘子可吃的哑剧,当众表演litter hunger的舞蹈,在非洲看到晚霞哭出来,希望自己像晚霞一样消失……一切的细节指向都在证明,惠美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她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没能得到满足,有家不能回,工作朝不保夕,甚至食不果腹,面对现实本身带来的物质生存压力,她孤独又绝望。
本,是great hunger,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毫无生存压力,物质生活早早得到满足,你甚至不知道他是怎么得来这些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嘛,好像玩和工作已经没有区别。影片中唯一解释的一句话说道:“韩国的盖茨比太多了”。而在物质需求早早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可怕的精神空虚,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而钟秀,是litter hunger和great hunger的结合体,他也是连接惠美和本的纽带。作为litter hunger ,他的境况比惠美要好得多,他没有负债压力,乡下有房子可以居住,甚至还能卖掉家里的牛帮母亲还贷款。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他也没有太大的欲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他真正想做的,是写文章,他想成为一名像威廉·福克纳那样的作家,而这,也恰好是他great hunger的体现。
影片的转折部分来自钟秀,本,惠美三人在钟秀乡下家中的一场互动。当夜幕降临,惠美不由自主地走进夜色中脱掉上衣缓慢地跳起了舞,是litter hunger的舞蹈。之后,钟秀和本把已睡熟的惠美抬进家中,对于惠美这样的大胆行为,本一直在笑,而钟秀却一点都不开心,他过后对惠美说:“只有妓女才那么脱衣服。”
也是在这一天的夜幕里,钟秀和本聊天时才意外得知,本有烧塑料大棚的爱好,大概每两个月烧一次。用他自己的话说,挑一个田野里没人管的破旧塑料棚烧掉,那些又没用又脏乱得碍眼的塑料棚,好像就是在等着他把它们烧掉。每次他看着那些燃烧的塑料棚时都会感到喜悦,胸膛似乎能感受到贝斯声。
得知本下一次要烧的塑料棚离自己的家很近时,接下来的很多天,钟秀每天都查看家附近每一个塑料棚的状况。然而一个月过去,钟秀始终没看到有塑料棚被烧的痕迹。
与此同时,惠美却不见了。
钟秀再也联系不到惠美,唯一一次接到惠美打过来的电话也只是听到那头窸窸窣窣的声音。钟秀去每一个惠美可能出现的地方找她,去她的家里,去她妈妈的店里,去她朋友那里,都没有打听到惠美的下落。
钟秀去找本,跟踪本,在得到本也不知道惠美的踪迹,而塑料棚已经被他烧掉了的回答之后,钟秀心中起了猜疑。
又一次,在本的家里,当钟秀在卫生间抽屉里看到原来的一堆首饰里多了一只惠美的电子表时,又在地库确认本口中无主人的猫其实是惠美的猫时,钟秀才终于不得不完全确认了自己心中的猜想。
原来,惠美就是本口中那个已经被“烧掉了的塑料棚”。卫生间抽屉里的那一堆首饰,正是一个又一个“塑料棚”被本烧掉后遗留下来的物证。而钟秀最后一次接到惠美电话时,那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正是本在“烧”惠美时传过来的声音。
惠美死了,没人知道她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本怎么处理了她,她只是消失了,像她自己希望的那样,永远消失不见了。
看到此处,我才真正被惊到。
再回想前面的剧情,才意识到导演其实早就在台词和场景里给了我们无数提示,尤其是夜幕下惠美脱衣服的那场舞蹈,可以说是“献祭”前无比明确的隐喻了。
甚至就连本在几个场合下打的哈欠,都能恰到好处说明剧情。真的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厉害和演员的演技了。
除了主体的剧情外,这部影片还有大量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一根根树叶繁茂的枝丫,最终成功把这部电影塑造的无比丰盛深邃。
比如影片开头惠美提到的枯井,小时候她掉下枯井,绝望之时被钟秀所救。包括惠美家人在内的其他所有人都不记得这件事,但钟秀却一遍又一遍去确认这件事情的真实。他想要去相信惠美,而惠美也希望自己能再次被钟秀拯救。良善钟秀的出现给了惠美一线希望,她渴望被理解,被救赎,所以当钟秀对她说出“只有妓女才那么脱衣服”时,她心里的最后一丝光灭了。或许是本杀了惠美,但其实惠美对这个世界,也已经没有留恋了。
而本之所以迟迟未对惠美动手的原因也是因为钟秀,对一切冷眼旁观的他看着钟秀对惠美的感情不发一言,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纯粹的感情,纯粹的良善,他想等着看钟秀会怎么拯救惠美。或者说,他想等着让惠美自己绝望,这世界上除了自己,没人能拯救的了你,本或许早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冷眼旁观,看着惠美一步步成为一个“彻底无用的塑料棚”。
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关闭,底层翻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所以底层人民生活看不到希望,而顶层人民则可以随意把人当塑料棚一样烧掉。但我认为,导演想探讨的主题或许要更加宽泛,人性,人生的虚无和意义,个体存在的价值等等。在社会的大框架下,无信仰的人群找不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人对自己的生活完全满意,无论处于哪个阶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饥饿。
影片结尾,钟秀把本单独约出来在田野相见,当钟秀拿着刀一刀一刀捅向本时,他似是在给惠美报仇,又似是在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最终,当他也脱掉了自己的全部衣服和本连带着本的豪车一起烧掉时,电影燃烧的名字才似乎得到了呼应。
燃烧,烧的是什么?是塑料棚,是惠美,是本,是钟秀自己。一场大火之后,旧的自我被摧毁,新的自我才能生成。
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总能给人多个角度解读,就像这部电影的结尾,一闪而过钟秀坐在电脑前打字的镜头,似乎也在暗示我们结局的第二种可能。钟秀对本的杀害其实只是钟秀写小说时的臆想。他以虚拟的方式完成对本的报复,既缓解了他great hunger 的饥饿,也论证了个体对现实的屈从和无力。
而无论我们如何来解读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使命都已完成,它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思考已足够为它在电影界赢得立足之地。而这,也正是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