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赶公交车,拿了本书匆匆走向停车点。
上车时候,发现又忘记戴口罩,刷卡上车后,人家司机师傅提醒,“戴好口罩”。
心想,这下又遇到问困难问题了,时间紧张,来不及回去拿口罩,想到上次有过类似经历,决定再次寻求帮助。
同时,也知道由于北京批发市场突发疫情,防控压力骤然增加,不能侥幸。
车上只有四个乘客,都在后排,有两位年龄大些,都拿着提包,于是我在人家一侧坐下,面对着俩人说,“有口罩不?忘记带了,买一个吧?”
没有回音。这并不出乎意料,我很冷静。
开始下一步。这一步就是最后一招,那就是挨个针对性请求帮助。
我先对那位中年妇女说,“您有多的口罩嘛”,人家耐心解释没有多带的,不好意思呢。
看吧,不能帮助别人,还得多多抱歉,这就是人性。
我使出最后这一招,于是又转而向老年男子寻求帮助,“您有口罩不?买一个?”边说边装模作样,打开手机微信要付款。
随后奇迹发生,人家掏出来一盒口罩,慢慢抽出一个,崭新的,递给我。
并不多说话,也不要我微信转账。
于是,我只能谢过,“谢谢,真是帮了我大忙”。
这个寻求别人帮助的方式,在心理学上有过很多实验证实,一定要具体到某个人,而不是对许多人。
事实上,我的做法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开始向着大家寻帮助,没人回应,一旦我具体到一个人,就有了有效回应。
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责任分散效应。
想寻求别人帮助,一定具体到某个人,不要泛泛而谈请人帮忙,因为只有具体化后,责任才明确,一般小忙就能帮得上,否则就是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
记住,没人想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可是,一旦有人对你提出要求,举手之劳事情,你就会大概率帮助。
我们自己也有过体会,有时候想帮助别人,不知道人家是否需要,或者不好意思主动帮助,最后不了了之。
主动帮助别人,不是容易事情。
比如,有人摔倒了,你会马上过去扶起来人家吗,也学人家正不好意思,不希望你看到呢!
因此,一般小事情,不求不帮,要知道帮助的潜意识是,“我比你强”“你是弱者”,这会损伤不少人的价值感。
反过来,你需要别人帮助时候,记住:主动说出来,而且要具体到某个人!
这源自一个真实故事,当年纽约城里一个深夜下班姑娘,被歹徒尾随杀害,期间许多人打开窗子,惊走了歹徒,但是无人直接出手协助,导致歹徒再次行凶。
随后展开大讨论,这个城市的公民如此冷漠无情吗?
心理学家采访了当时许多人,也做了许多实验,得出结论:这个事情无关人性,而是社会责任分散问题。
一个事情发生,即便当事人需要帮助,旁观者众多时候,都会认为自己不出手,会有别人出来帮助,这样自己责任压力小多了。
由此,启示在于,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候,要直接说出来请求帮助,而且一定要指向某一个人,比如“您能够借我一个口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