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后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生气和委屈,于是,狠狠地踹了身边打滚的猫。
被踹的猫一瘸一拐地逃到街上,这时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当我们有糟糕情绪的时候,往往会把坏情绪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满腔坏情绪的上司向不敢反抗的下属发脾气,
情绪糟糕的大人向毫无还手之力的小孩发牌气,
委屈恼火的小孩向无法还击的小动物发脾气。
像极了一个金字塔的坏情绪传染,从上到下的方式,处于最底层的往往是无辜的弱小的受害者。
作家野夫在《残忍教育》里说:“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是如此容易,而传播爱竟然是这样艰难。”
这是人性里的进化习性,当人受到偶然因素引起的负面情绪影响时,潜意识会引导其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更弱小的个体身上来获得情绪平衡。
坏情绪,例如恨、残忍、愤怒、痛苦、委屈、不满、绝望等等,往往是被迫产生的,也就是有偶然的诱发因素导致的,不请自来的坏东西犹如烫手山芋,没人想要留在手里。
而积极情绪,比如爱、开心、快乐、愉悦、幸福等等,往往是我们所期许和追求的,偶然产生会让我们倍感庆幸,没有产生我们会设法获得,求之不得的好东西,很少有人想慷慨赠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坏情绪,而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会有差异,坏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表示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你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你的信念决定的,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将负面情绪一层层累积下去。
那么,当你受到别人坏情绪的影响,成为了踢猫效应的环节点,如何破解这一“魔咒”呢?
1、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离开情绪产生现场,深呼吸;
2、处理事情前需要先处理情绪,避免你的坏情绪牵扯到比你弱小的无辜者,感受自己的情绪,理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感知化解坏情绪的关键,并接受自己的坏情绪;
3、转变自己的认知角度,站在其他的角度看待事情会让我们更加理智;
4、不做踢猫效应传递者,问问自己“我今天踢猫了吗?”;
5、处理事情,约对方心情气和的沟通,问清楚对方的情绪需求和境况,并了解自己如何才能满足他的需求;同时,告诉对方你的情绪需求,对方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最后,一起商议解决方案,并约好下次类似事件如何处理。
小时候,外公特别喜欢养兰花,有一株他特别珍爱的金沙树菊,那时正是兰花盛开时节。
有一次,他出远门,嘱咐外婆帮他悉心照料兰花。
有一天,外婆忙碌一整天,太累了就忘记把院子里的兰花搬进屋里,那晚来了一场暴风雨,把兰花吹打得东倒西歪,兰花瓣被雨砸落,根被雨水冲出土壤。
外公最珍爱的那束金沙树菊,躺在院子里,奄奄一息。
外婆特别忐忑的收拾着院子里的兰花,想象着外公回来大发雷霆额样子,恐惧的等待这外公的回归。
外公回来之后,询问缘由,那时,外婆回答的声音在颤抖。
在外婆以为外公会大骂一顿的时候,外公走到外婆身边,轻轻的拥抱外婆说:“亲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养兰花的,不必歉疚,不要恐惧,辛苦你了。”
外婆满含泪水的看着外公,紧张身体终于慢慢放松了。
如果,我们可以用心去生活,不被情绪拉着鼻子走,用豁达和体恤去生活和工作,那么踢猫效应的传递链就会断,我们才会有余力去追求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