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中,一直强调咨询师要“去专家化”,原因是: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焦点解决强调: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产生改变,都有着资源与潜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方法。
“去专家化”,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适用于亲子关系。作为家长的您,真的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吗?
把问题交给孩子来解决,这对于某些父母而言是一个挑战,因为一般父母总会惯性认为: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常常觉得自己必须帮助孩子,因此不是很快给予孩子建议,就是主动积极地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出现问题要靠父母去帮助解决,这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呢?这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父母不断地介入孩子的“问题”之中,帮孩子处理问题,孩子再犯错误的概率极高。这种处理方式,不但会给家长造成极大的压力,也会让孩子不懂得担负责任。更有可能的是,孩子也许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这是最为可怕的。一路被家长庇护着长大的孩子,成年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殊不知,是从小锻炼的机会太少,是父母错误的爱剥弱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只是孩子因为发展尚不成熟,需要较多的引导,但这绝非他们需要直接“被帮忙”。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与导因是因果关系,因而出现问题后总是努力地寻找原因: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是谁造成了这个问题?等等。以上所有的问句,其思维都在围绕着“问题”打转,这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实,生活中的事情没有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真理。
父母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合作伙伴的平等关系,父母的功能是去赋予孩子能量,使孩子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把以“问题”为导向的问话,改为以“解决”为导向的问话,可以这样问孩子:我做点什么可以让你感受好一点?什么时候你的问题不会出现或比较少出现?当你做什么的时候问题比较不会困扰你?等等。让孩子更多地关注到如何解决上,从而帮助孩子建构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关注事情的向度,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角度,直接决定孩子的思考维度,这一点,很重要!
以今晚和儿子探讨的暑期补习班为例:儿子一直补习的场所要调整到离家更远的位置,我利用上周末的休息时间,小跑了几处补习机构。晚上吃饭时,我把“调研结果”向儿子“汇报”,我仅仅是客观地描述几个补习机构的位置远近、补习环境以及我所打听到的师资力量和社会影响力。儿子连问我两次:你说我究竟去哪里上课比较好?面对儿子直接向我要答案,我说“我能做的,是帮你调查,向你反馈情况,最终去哪里上课由你决定!我也相信你的决定一定会有你的道理!”如此,儿子一定会多一份思考,会思考位置的远近、有没有同伴一同前往、中午吃饭以及休息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因素。经过这样的思考,儿子会对自己的事情多一份承担,更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能力自然不会差。多年的事实也早已见证这一点。
因此。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孩子,尽早放手,需要家长内心对孩子足够的信任。
平日,在孩子取得小成绩时,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说“真是太好了!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向孩子传达“我仅仅是带领你发现你潜能的向导,你才是最清楚自己问题与能力的专家”。
在孩子遇到难题时,父母可以多问孩子“你的期待是什么?”“你想如何来解决?”“做点什么可以变得更好?”如果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是“讨论商量”“引导”“陪伴”,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重要生存能力。
家长“去专家化”,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孩子才会真正成长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