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接下来就在谈和人相处之间的礼,孔子做到了什么样子呢?
10.12
【原文】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座席安排得不合乎规矩,不坐。
【解读】
在平时的相处中也有主客之分,需要区分。
10.13
【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解读】
除了主客之分,还需要尊重老人。
10.14
【原文】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译文】
本乡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解读】
好像是某种仪式。
10.15
【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别的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一定向受托者拜两次然后送他起程。
【解读】
对朋友礼数周到。
10.16
【原文】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个药的药性还不了解,不敢试服。”
【解读】
感谢后诚实待之。
10.17
【原文】
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到人了吗?”不急着问马的伤亡情况。
【解读】
关心他人。
10.18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xù)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赐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生肉,孔子必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供奉。国君赐活物,必定先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必定先替国君尝一尝。
【解读】
对君有礼。
10.19
【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面朝东边迎接,披上朝服,手牵着大带子。
【解读】
礼数周到。
10.20
【原文】
君命召,不俟(sì)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读】
心中重视。
10.21
【原文】
入大庙,每事问。
【译文】
孔子进太庙(做祭祀活动)时,凡事都向人请教。
【解读】
好学礼。
10.22
【原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交由我来办吧。”
【解读】
对朋友不管在世离世都有礼。
10.23
【原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解读】
符合礼数。
10.24
【原文】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那样直挺着,平在家时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解读】
一个人的时候也有礼。
10.25
【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改变神情表示哀悼和同情。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见面的,也一定礼貌对待。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见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遇见迅雷暴风,一定要恭敬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读】
有礼。
10.26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孔子登车时,一定先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的。
【解读】
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