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尊严,需要面子。
01
昨晚整理电脑时无意点开了一个孩子的视频。那时她刚刚满一岁,已经会走路了。视频中,先生特意压低身子,一手拿一个草莓站在囡囡面前。囡囡伸出手去拿时,先生就慢慢的站高一些,孩子再向上把手伸高一点,爸爸又站高一些,这样草莓总在孩子快要够到的时候,又离开了。最后孩子急的又拍手,又哭,又跳,草莓才给她。孩子拿到草莓后就一个人走到房间最里面才吃,生怕又被抢走了。旁边应和着的是孩子爸爸和爷爷奶奶的笑声……
看到这里,先生走过来,看了一眼视频后,就一声不吭的把视频删了,嘴里还嘟噜着“不是已经删了吗,怎么还在呢”,一脸的愧疚与自责。
这个视频是我去上班的时候拍的,我回来老公回放给我看时,我内心一阵阵心疼。那么小的孩子,看着自己喜欢的水果,总在自己快要拿到手时一次又一次的被拿走,她越表现的无助与无奈,大人们的笑声也就越灿烂与开怀。她就像个小猴子一样用自己可爱的脸庞,又急又气的表情来换取大人的开心,大人满意了或者她无力表演下去了,她才能得到自己想吃的。
先生说,我小时候也被大人逗过,现在我都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愤怒与无能为力。曾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怕见到陌生人的……哎,再也不逗孩子了,当时还感觉挺好玩的,现在看看,当时自己对孩子挺混蛋的……
大人这样不自觉的混蛋行为真的随处可见。
02
对面单元的邻居填了二宝,大宝读大班了。有个周末,大家都带着孩子在楼下玩耍。这时一位大姐走过来,对着大宝说,你妈妈生了小妹妹,不要你了,你跟我回家吧,给我儿子好不好?
不到六岁的孩子,一脸严肃的看着这位大姐,眼神里带着一丝宁死不从的气势。同时,又用几乎是求助的眼神看着妈妈,希望妈妈能替无助的他说几句话,堵堵这位讨厌的阿姨。他妈妈没有出声,只是微笑着看着他……孩子突然跑开了,疯狂的跑,一边跑一边猛踢遇到的石子。这位大姐也哈哈大笑着走开了了……
不知道这样的场景已经在孩子眼前演绎了多少次,还会演绎多少次,也不知道,这一次又一次的玩笑,会在孩子的心里,记忆力,认知里,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伤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妈妈一次又一次的沉默,只会让孩子更会对妹妹有芥蒂,也只会让孩子用更多的能量去博取妈妈的爱,而不是去发展他自己。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一辈子都觉得妈妈不爱他,因为每当大人逗他说妈妈不要他的时候,他妈妈都只是沉默。所以,他的感情生活很不顺利,因为他只是在寻找爱,而不没有学会爱别人。
03
孩子确实可爱。尤其在他们生气的时候,在他们恼怒的时候,在他们咆哮的时候,在他们气急败坏的时候。所以,大人喜欢逗小孩,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去逗。因为,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张白纸,逗着玩玩有什么不好,他也许长大后根本都不会记得,更谈不上对他有什么伤害,导致他有什么不正常的了。
国际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和国内著名幼儿专家孙瑞雪都提出,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张白纸。0-6岁是孩子心智养成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这个时间段需要予以足够的爱,关注,尊重和重视。这时候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他就吸收什么,也就为他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小时候经常被逗还没有人予以阻止的孩子,长大后是会有心理问题的,他们可能不会尊重人,不是他们不去,而是不会。因为他从小时候周围的环境里吸收的都是不尊重以及对他们的戏虐。
我们很多家长都注重孩子的行为,希望他们有教养,能自尊,也能尊重他人。但孩子能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他们已经被予以了足够的尊重,关注与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尊重内化为自己所有,从而在自尊的同时,也能从那内心尊重他人。
而孩子在被逗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他们就像一个卖笑的小丑,只要大人开心就好,甚至孩子的哭泣与愤怒也是大人的笑料。孩子太弱小了,他无力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至于孩子在被逗的时刻有怎样的伤害,怎么样的阴影都难以知道。
直到我们长大后,当我们对某件事有阴影,有抵触,或者自己的行为似乎不太合群,而去找到心理医生时才发现,这可能与我们小时候被频繁的被逗有关系,与我们小时候不被尊重有关系。
当然,一次两次的玩笑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孩子会在爱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愈,最害怕的是孩子长期处于被逗被戏弄等不尊重的状态。这就相当于一个伤口还没有好,却一次又一次的再次受伤,那怎么可能不会留下伤疤与伤痛。
04
所以,不要再去逗孩子了,他们与成人一样要面子,要尊严,要爱,要关注。大人之所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逗他们,并不是他们愿意,只是他们太弱小而无力反抗而已。
同时,作为孩子内心最大的依靠,再次碰到孩子被逗被戏弄时,父母要毫不犹豫的予以拒绝与阻止,尽力护孩子健康长大,不仅只是身体,还有更重要的心理健全与健康。现在心理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有越来越的孩子幸福健康的长大,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