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10月17日早上,碰上一个学生(六年级),同时从学校北侧往学校走,我先问了一下昨天晚上作业做的几点?学生说昨天做到十一点。又问以前作业做到几点?学生说以前基本上是九点就睡觉了。这个问题使我获得了昨天作业多,以前作业少的信息。进门后本设想再与他聊一会,我直行签到,但他要转弯,我又急急的问了一个问题,这次考试考的怎么样?学生模糊地说了句:考的不好。
思考:其实我问完了这个问题后就后悔了,这个问题这么模糊,让孩子怎么回答?如果问一下数学到90分吗?按总分120分计算,96分属于优秀,90是一个基本中间值,如果考90以上他会很高兴,如果考到80,和90也隔着很近,也不难看。因为我问的问题模棱两可,所以对方无法回答,希望以后要问出有质量的问题。
事件二:10月17日中午,老婆回家说一个同事老师甲(孩子读三年级)因写作业和孩子吵架把嗓子给吵哑了。原因是前一天晚上甲老师因有晚自习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安排孩子自己在办公室写作业,老师甲第二节自习课后回办公室看到孩子作业只写了四行,非常气愤,与孩子吵架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七点让孩子起来继续写作业到八点,早饭没吃就送学校上学了。
思考:这件事家长生气,孩子也生气,但生完气后又怎么样呢?下次遇到同样的能不能有所改变?家长应怎么指导孩子的作业?有什么原则?另外现在大家议论比较多的是在作业问题上哪些是家长做的?哪些是老师做的?在家校合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老师的边界在哪里?如何避免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变成家长代替孩子成长?
周末老师甲不断的告诫自己,陪孩子写作业坚决不能发火,要控制自己,老公发给她200块钱的红包并告诉她把儿子当做别人的孩子来对待,周末下来,老师甲真的没发火,感觉心情大好!
有家长认为:一年级最重要,不能让孩子数字起跑线上,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要好好陪伴,果然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各方面表现不错、自律性比较强。二年级放松了,孩子很快就出现不认真、经常开小差现象,等发现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后很生气,认为孩子这么不懂事,于是又开始靠上,家长靠上后孩子又变的很好了,这就是陪伴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有这种认识:陪伴应是持续不断的,不是陪好一二年级就行了,不是陪好小学阶段就好了,而是每个阶段都需要陪伴,只不过陪伴的方式需要调整。
首先、一些外在事物的吸引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就拿成年人来说,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自律性很强,仅仅说不看手机这个事有多少大人就难以控制,小孩子的控制力更差。
其次、孩子上学的每个阶段都是学习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在一些困难面前孩子可能会努力克服,但有些困难面前孩子退缩也是正常的。
第三、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在新变化面前孩子无时不刻需要大人的引领和教育,在是非面前更需要家长指导。
第四、陪伴需要讲求方法,不仅需要物质和时间,也需要精神陪伴,更需要在问题面前家长与孩子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当孩子迷茫的时候家长能帮助孩子明确地指出前行的道路。
第五、陪伴需要执着和一致,不能忽冷忽热,孩子表现优秀了宝贝什么都好,孩子表现不优秀了感觉自己怎么生出这么一个东西,父母本身就是责任,陪伴孩子更是在积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为家庭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陪伴,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