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理学之巨头,你会想到谁?
弗洛伊德,荣格。
当阅读到阿德勒的时候,很好奇,三大心理学之巨头,为什么只有他不那么出名?
读完本书,我明白了,当一个心理学派系的存在是反人性的,注定它只能成为小众,加上半个世纪的今天看来依然超前的理论,在过往,不被当成歪门邪道的邪说禁掉,已经是太给面子的存在。
就个人而言,弗洛伊德着眼于过去,今天一切不好的行为的原罪就是过去,不好的是原生家庭,不是现在的自己,荣格更倾向于未来,对未来的期望与看法,将会改变今天,只有阿德勒,把视线放在了现在,当一个学说的内容让人毫无遮掩,再也没法为现在的不幸找任何的理由与借口,这样不讨喜的存在,又怎么可能出名呢?全书以对话体形式进行,不懂心理学的人也可以轻松跟随思考,全书以五个夜晚的对话贯穿,仅做部分节选。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心理学的派系,称为个体心理学。
它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它不关注原因论,转为关注目的论,因为,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的止步不前。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被人生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自己而是更新。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你认为的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你的生活方式是先天给予的吗?那么,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也许之前你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有无法选择的东西:出身,国家,年代,父母,这些都没得选,同时对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即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预测,生活就充满了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你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8度井水的故事:井水其实有一个恒定的温度,18度,可是冬天时候我们会觉得井水温暖,夏天则会觉得井水清凉,那么,在井水未变过温度的时候,这些感觉何来?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的世界中。
关于自卑:自卑感人人都有,对于有理想而无法达成的人就会产生。自卑感本身是一种力量,并且不是一种负性力量,反而是一种能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简单说,就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低学历所以无法成功之类。阿德勒的解释为: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其实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的人。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者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由于自卑感是一种比较重的力量,重到无法有人长久承受,在没有勇气改变,但又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的情况下,会采取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补偿,我们称为“优越情结”,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权势张扬,追求全身名牌而不在意是否美,沉迷过去荣光。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
甚至有人会津津乐道或者夸耀自己的成长史中的各种不幸,但奇怪的是,即使有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具有特权。
关于比较,或者称为追求优越性: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无论走在前面或者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纵轴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是不可能摆脱不幸。在不知不觉的,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在竞争的过程中,无法产生真心的友谊与祝福,在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会无法给予祝福。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当遇到羞辱挫折的时候,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对方是在挑起权利之争吗?对方是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吗?当一旦陷入权利之争,获胜方或者会一时得意,但是,失败方会迅速转入下一个阶段,我们称为复仇阶段,且,这个阶段将生生不息。最好的办法,受到挑解时绝不可以上当。
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自由:(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支持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提出了“课题分离”主张,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辨别是谁的课题方法很简单,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能判断这属于谁的课题。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关于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遇到事情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需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目标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以及不断对别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方式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谨记:人际关系卡一直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在英语中,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最小单位的意思。那么具体来讲,什么不可分割?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把人看作不可分割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做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平面地图上,各个国家都会倾向于把自己摆在中心,所以,你会在各个国家的地图上,发现这点。但是在地球仪上,可以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随时产生无数个中心。
理解了这个,才能认可,归属感并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须靠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间去才能够得到。也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的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而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不批评不表扬。
阿德勒心理学在教育上,反对体罚,不认可批评,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是他的心理学立场。例如“不错嘛,你做的很好”,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关系看作“横向关系”。这是他的基本原理。
横向关系是:虽不同但平等。
人们为什么去干涉别人?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错误的。
即不表扬也不批评。基于横向关系,如果进行援助,称为:鼓励。比如谢谢,我很高兴,帮了大忙了,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的“好”或者“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的自己的价值;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是在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认真的活在当下(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例子:考试考了60分,你会对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而自我接纳则是: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是自我接纳。
肯定的达观,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例如:尼布尔的祈祷文,所提及的: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在相信别人的时候,不用信用,而用信赖,也就是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标:行为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行为的心理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同时支持,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工作狂则是只关心人生特定的侧面。也许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逃避其他责任。因为工作不仅仅是在公司上班,家庭的育儿,兴趣,对社会的贡献,对自己的关爱,爱这些一切都是“工作”,公司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只依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
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比如生病受伤年迈,无法再劳动,这个时候,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会受很严重的打击。
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理解问题行为孩子:
我们人类都具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但是,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者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他人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无论学习或者运动,为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把这个称为:廉价优越性的追求。
“复仇”和“廉价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自我接纳其中的重要一步,就是你要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其实不是一条线,不是从起点到终点,一切时间都是在路上,试着把人生理解成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就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并且,并不存在目的地。
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灯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与未来,是感觉能看到这些。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即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站在现实角度,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每一个刹那就是一种完结。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提出了——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