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己任的人,大多数达不到六组那般顿悟的成就,困知勉行、学之利行、生知安行,这几种情况,我们大多数小根小器之人都在困知勉行这一层,遇到痛苦,方知修身脱苦,这也是为什么说痛苦即般若。说心学是最好的世间与出世间法的结合,一点不为过。它使人有勇气入世的同时还可以留存一丝出世间的希翼。
“大多数是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当一个人不能从系统层面看待这个世界,他便很难放下物质世界的对错标准,知天就是知系统,全然地放下自己,和系统在一起,这个状态就是圣,而如果停留在为系统服务,那就是“贤”的境界,也已经很好了,存心养性事天。事实上即使一个人能做到修身以俟,已经是拥有强大的气场了。修身以俟是修行者的初始小白状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此处的心当然不是指“那一团血肉”,似是指潜意识。潜意识主宰人的意,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知道一件事该这样做,但心里就是做不到,这种就是潜意识影响意识的情况。人类在意识层面发展出强大的知识体系,潜意识却不声不响、一如既往地主宰着人类的生活、情绪……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称为“意”,“意”包含了意识层面的思考和潜意识层面的“知”,“知行合一”的“知”。因此说,没意识层面没有接受的“知”不是真的“知”,如果潜意识层面收到,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所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从潜意识层面完全接受一件事,就看他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