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IP地址和子网划分的东西吧,感觉自己这部分学的不扎实,总是会忘。
先说IP地址,IP地址由一个32位长的二进制数表示,这个二进制数又分为4个8位组,因为我们都习惯使用10进制,所以把这种4个8位组用10进制数来表示,这4个10进制数用圆点隔开,称为点分10进制,也就是我们常见的IP地址的表示形式,如:192.168.1.1
一个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网络号,后半部分为主机号。
IP地址分类:
A类地址:前8比特表示网络号,后面24比特表示主机号,范围是0-127,因为网络号全为0的IP地址保留,且127地址保留给回送地址,所以A类地址的范围其实应该是1-126,一共是126个地址,每个地址最多可容纳主机为2的24次幂减2=16777214台
B类地址:前16比特表示网络号,后16比特表示主机号,范围是128-191,每个B类地址最多可容纳主机数为2的16次幂减2=65534台
C类地址:前24比特表示网络号,后8比特表示主机号,范围是192-223,每个C类地址最多可容纳主机数为2的8次幂减2=254台
D类地址:224-239,组播地址
E类地址:240-255,保留实验用
私有地址: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
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主要作用是告知网络设备,某个IP地址哪部分是网络位,哪部分是主机位,只要确定了目标地址的网络部分,路由器就可以实施路由寻直策略,主机部分不参与路由器的路由寻址决策。子网掩码为1的部分对应网络位,子网掩码为0的部分对应主机位。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将子网掩码与IP地址做与运算后得到的就是网络地址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CIDR)无类域间路由
相当重要滴东西,提高了IP地址的利用率,不再像之前那样将IP地址分为A类B类C类,而是根据掩码长度来区分IP地址,比如一个A类地址10.1.1.1,默认的掩码应该为8位,所以这个A类地址所在的网络应该是10.0.0.0/8,现在通过改变掩码长度,可将掩码改为24位,那么这个IP地址所在的网络就应该是10.1.1.0/24,当然从这里还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这个以后专门写吧。
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s(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
主要的作用也是节省IP地址,减少路由表大小之类的功能,我个人理解,VLSM和CIDR之间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把网络位变长,后者刚好相反,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使用VLSM的话,所采用的路由协议必须是支持他的,比如RIP2,OSPF,EIGRP和BGP等。举个例子,一个C类地址192.168.1.1,默认网络地址为192.168.1.0/24,使用VLSM将其子网掩码变为16位,那么他的网络地址就是192.168.0.0/16
子网划分:
主要是两个公式吧,我以前划这个也划不明白,总是糊涂,感觉这两个公式还挺简单的,也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过估计就算有我也不一定能理解,嘿嘿
首先假设网络地址192.168.1.0/24要求划分10个子网,那么用如下公式
2的n次幂大于等于X,其中X就是要划的子网数,n就是需要借的子网位。
比如前面的例子,n应该为4,那么要从前向后借4位,即掩码应该为28位
所以此例中划出的子网依次为192.168.1.0/28 192.168.1.16/28 192.168.1.32/28......192.168.1.240/28
另外还有一种要求就是把某个网络地址192.168.1.0/24划分成若干个子网,要求每个子网中至少有30台主机,这个时候就用到另一个公式,其实公式是一样的,参数代表的东西不同而已
2的n次幂大于等于X,其中X就是所需的主机数,n就是需要借的子网位。
不同的是这里要从后向前借,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算出n等于5,那么就要从后向前借5位,即子网掩码长度为27,
所以此例中划出的子网依次为192.168.1.0/27 192.168.1.32/27 192.168.1.64/27......192.168.1.224/27
当然现实中子网划分要求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可能是要划分多个不同的子网,而每个网络中的主机数又各不相同,而且经常会有某个子网要求有扩展能力,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吧,划的时候多想想,仔细一点应该就OK了,这个我的个人能力实在有限,只能理解这么多吧,因为我也在学习中啊,哈哈哈哈。
本文出自 “我是初学者”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763345.blog.51cto.com/753345/5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