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杜甫评书传》在我们上学时,小课本上,甚至中学高中都有出现过杜甫有关的诗集,他写得诗很接地气,提现那个时代的人民文化,在课本中,我们知道他是诗圣,因为他写得诗集精美绝伦来比喻,但这个诗圣是怎么来的,具体的不得而知,也许是读有关杜甫作者本人知之甚少,只知他的作品堪称诗圣,但这个称呼怎么来的!还真无法理解,只是他还有一个良师宜友李白的作品被称为诗仙,先说说杜甫,他的这诗圣是怎么来的呢?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陪养成诗圣的?以下通过《杜甫评书传》来告诉你。
原来杜甫的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原来他杜家祖先都是有官职的,请看看以下:
十四世祖先杜恕魏太和中散骑黄门侍郎,后任幽州刺史。
十三世祖先杜预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袖军事,封当阳县候。
十二世祖先杜耽晋凉州刺史。
十一世祖先杜顾晋西海太守
十世祖先杜逊东晋初南迁襄阳,为襄阳杜氏始祖。任魏兴太守。
九世祖先杜灵启八世祖先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七世祖先杜渐梁边城太守
六世祖先杜叔毗北周硖州刺史
五世祖先杜鱼石隋获嘉县令
祖父杜审言武后圣历中任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间任修文官直学士。
父杜闲玄宗开元末任兖州司马,约于天宝五载调任奉天令。
尊敬祖先是儒家的一条论理准则,《论语*学而》云:“慎终追远,民德规厚矣。”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述祖德”是大夫的一个传统。杜甫也不例外,他对于自己的家世也是经常引以自豪的。在杜甫的语先中,他最喜欢夸耀的是杜预和杜审言两人,他们代表着杜甫家的两个传统。
冯志先生在《杜甫传》中说:“杜甫是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呐租税,丁男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许多封建特权。它和名门士族通婚,尊守儒家的礼教,专门辅助统治者剥削人民??”由此,我们看到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的营某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求援引,这和他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又说:“历代祖先的‘奉儒守官’不过促使杜甫热衷仕进;杜预只给他一些不能实现的事业幻想。”但是我们认为,在古代,“守官”与“奉儒”本是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的。在儒家看来,要想应大道于天下,舍作官为政外别无他途。只要不是碰到暴虐无道的君主,儒家总是主张积极入仕的。就杜甫一生的形式来看,“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对他产生主要影响爵不是“积极的营某官职”,而是坚信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这对诗人杜甫起到成长积极的作用。
虽然在课本上都是表扬杜甫的诗集,是个很有理想主义的人,我还以为他没有缺点,是个真正的诗圣,原来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杜甫本人有有庸俗的一面,也许在那样的环境长大的人,从他祖辈的熏陶儒家的思想,才促使他后来的作品形成诗圣,只是看到他中年期,他把儒家的思想变成一味的去寻官半职的,而且是没有实权的那种,感觉他把儒家思想和人生理想给分开一样,感觉他是不得不做个一官半职,就好像对不住他的下一代。
“诗是吾家事”的家庭传统对杜甫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虽说杜甫的诗学成就绝非杜审言所能比拟的,但这种传统毕竟是杜甫走上漫长艰苦的艺术探索之路的原动力之一,这正是他一生中屡屡回忆乃祖的原因。
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①首先是统治阶级日益骄奢淫佚。
②其次,朝政日趋黑暗。开元二十二年(734),“口密腹剑”的李林甫冯上了相位,开始了以排斥贤臣,残害忠良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生涯。
③其三,是轻启边衅,荼毒生灵。
④其四,蕾将骄纵,阴谋叛乱
给青少年杜甫对诗圣成长经历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那哪方面呢?如下:
一,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安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条件。
二,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亿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于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也就是说,杜甫之成为“诗圣”,还必须具备先天禀赋和后天的学历等内在条件。否则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诗人受到时代的“玉成”那些人中肯定不乏具有诗礼传家的家庭背景者,然而却只有杜甫一个人赢得了“诗圣”的桂冠。
伟大的人格是燥就伟大诗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所说的“伟大的人格”不仅包涵正直、善良的拼性,而且必须包涵阔大的胸襟和弘毅的精神。
千捶百炼的艺术造诣与如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是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大师,自从来人提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成语典故,也即杜诗对前面语言的继承、吸收。其实,杜诗的语言艺术还有另一个渊源,即人间口语。
然而诗歌中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对后者进行提炼的结果。所以当诗人们要想卓有成效地从人民口头语言中获取营养以丰富自己诗歌的语言时,最佳途径就是学习民歌,因为民歌中的语言已经经过千百次锤炼,它即是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又是优美精炼的诗歌语言。杜甫也是这样做的。
杜诗句法有许多特点,我们认为下面两方面尤为独特:第一是,一联中上下句各用一对不相连续的迭字,例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百鸟飞。”(《曲江对酒》);“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山歌》):“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惠宜寺送亲员外》);“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夔州歌》);如果说对仗本身具有对称回环之美,那么上述对句就更是锱铢相称,且由迭字间断性重复出现而造成意义音节的双重回环,读来倍绝隽永。
第二是句子成分的倒置,最常见的是这样的诗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红取风去霜实,青看雨露柯。”(《栀子》);“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抽来。”(《放船》);显然,诗人这样写得目的是把重要的字眼放在句首,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时这种写法遭人讥议。但事实上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如“青惜峰峦过”一联,不但醒目地突出了斑斓秋色,而且诗人读之恍如身临其境:轻舟顺流而下,两岸的秋色使人目不暇接。如果不用倒装句法,恐怕难以收到如此的效果。杜甫的诗句往往经过反复垂炼的,所以在寥寥数字中包含了及其丰富的内容,读来精警动人。
总之,杜甫在遣词造句时多方面提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艺术追求,由于字句是诗歌的最小单位。所以这使得杜诗艺术具有精微细致、玲珑剔透的优点。
那所谓的“意象”有什么含义?
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我们对“意象”的定义说与陈书有所不同,陈书认为:“意象着眼于修辞和炼句,所谓意象,表现在诗歌中即一个个词语,官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我们对意象的理解是指诗中具体物象。
我们得知杜诗的意象是情景交融,而杜诗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细节性的景象中注入巨大深沉的意蕴。如下:
象《北征》那样一代诗史,其中“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的山果,“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的旧衣、“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娇儿及“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的小女,都是及其细微的意象,然而,正是这些细小的浪花和水珠组成了全诗的壮阔波阑,而且这些意象中自身就疑。聚着深沉的时代内蕴,所以意味深长。
为什么杜诗能以细节性的意象表现巨大深沉的意蕴呢?答案在两个诗句中如下;“尤工原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理!”(《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用这两句话赞扬画家能将万理江山纳入咫尺画幅之中的匠心,其实杜诗在营构诗歌意象时也具有这个特点,这当然要部分归功于杜诗语言之精炼,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杜甫善于创造极富典型意义的细节性意象并省略掉许多不太重要的景象和叙述,从而使诗歌含蓄酝藉而意味深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