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之时,得闲启目,见晓月残光,照入窗前。吾身处暗隅,心境澄明,似与月光融为一片,浑然不辨。”昨夜读到明惠上人的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的古琴老师。
2017年报班学琴,说来惭愧,是年过而立的我第一次主动花钱去学一项技能。而我的古琴老师,是一位94年的小姐姐,披着长发,总是穿着素色长袍,说话做事不徐不疾。
那年夏天,一周三节的古琴课,老师是带着我们五六个学生,在琴社的天台上度过的。天台上铺着草坪,我们席地盘腿,借着微光,伴着星月,学着《良宵引》、《秋风词》,弹累了,随便就躺下,吹着夏天的风,看着古城的夜空,天南地北地闲聊。
到了深秋,学琴的场所移到一楼的小厅,有时弹到尽兴,老师会把灯关掉,仅留窗外走廊一盏昏灯,即如明惠上人所述残光入窗。那时学的是《归去来辞》,身处暗隅之中,寄情琴弦之上,忘却诸般烦恼,有暂归田园之感。
有时候不想学,既是琴师又是茶人的老师,便会庄重地打开她的提盒,拿出一套雅致的茶器,一件件认真地摆好,烧水,取茶,缓缓地砌上一壶,递给我们,不徐不疾。分完茶,她才开始与我们聊天。心急口渴的人往往等得很难受,不急的人,则很享受。喝完茶,洗完茶具,老师会把器皿一一包好,重新摆进她的提盒。整个过程才算结束,颇具仪式感。
后来有一回,老师将去浙江一段时间。临行前夜,我们以《阳关三叠》相送。琴曲烘托,暂别竟颇为感伤。老师并非仅是金钱羁绊下的老师,更多的是好友,和知音。
如今,见面的机会少了,琴也基本不怎么碰了,只是坐着的时候,经常想起老师拿着尺子顶一顶我们的腰:“坐的时候要坐直。诶,不能坐在书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