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什么,不追求对于史实的百分百了解,但近一分便有一分的喜悦。能用古推今,得出对现时代的思考,才是读完后最大的收获,而非聊天中对对方的嗤之以鼻,后天优越感。
让我们再把孔飞力在书中的三个问题一个一个来看,对于现在有什么意义:
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的加强之间的矛盾。看起来这对于现在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的国家都实现了民主,虽然有各种意义上的民主,但各自都有带着自身特点的展现模式。加上现代媒体工具的作用,当年的“上不达天庭”的情况已经几乎没有。但如果深入了解会发现,沟通的方式是双向的,当你欢喜地能听到隔壁所有的动静时,隔壁必然也能知道你晚上说的梦话。舆论的监督强化不仅表现在了从下至上,也有从上至下,并且显然,“下”并不可能掌握大部分的其他“下”的情况,因为你不能掌握所有的现代方法。这就会回到当时魏源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初衷:由于文人阶层的恐惧而不敢参与到政治的扩展中。
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加强之间的矛盾。以一个公司为例,在底层的普通员工之间,相互的竞争在很多情况下会被认为员工的自身发展有利,个人的积极向上。一旦步入管理层,单纯的做事也会变为竞争的筹码。尤其在每个部门之间的不同考核指标的驱使下,相互之间的政治竞争会变得越发激烈。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跟所谓的公共利益——公司利益并不挂钩。每个领导当然希望存在良心的竞争,从而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可惜的是就像梁启超对变法提出的想法一样,梁认为“自律的内在意念将为每一个公民和团体指明方向”,无论你如何地灌输企业的文化意识,职业道德等等,在员工愿意加入的一个重大前提下就已经不可能百分百实现,那就是劳工报酬——个人利益。
国家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把国家缩小为一个家庭,事情会不会变得简单。首先抛开夫妻之间对于财政谁负责的问题,以及其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有私房钱的问题。单纯的从一个家庭的财政汲取和财政支出(个人需求)来看,因为夫妻双方对于财政支出的大致最后流向是看得见的,所以除非双方都有非常良好的协作关系,否则在你天天买口红,而不给我买一包10块钱香烟的情况,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就必然天天晚上上演。推而广之,一个家族,一个小区,一个公司,除非汲取能力大大高于地方的需求,财政大有结余,否则总是需要各类公示,说明甚至保证书等等。
孔飞力的这本小书确实非常薄,但蕴涵的思想绝非中国在现代国家建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那么简单,历史的脉络能否把握到几何,能从中看出几何现在的病症,就看读者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