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大意】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悲悯的世尊告诉大众比丘们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受阴。是哪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一切物质现象。包括那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由这四大所组合而成的各种物质现象,都叫做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
四大:即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 以坚硬为性,水大以潮湿为性,火大以温暖为性,风大以流动为性。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
其次,那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事物。如果对那物质现象,能将它永远断除无余,彻底地舍离它、将它灭尽、远离对它地贪着、使它寂灭不起,其余的物质现象更不相接续、不生起、不出现、这就叫做妙,叫做寂静,叫做舍离。一切残余的爱染尽除,不起贪欲、将它灭尽,就可达到涅槃的境界。
妙:谓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的意思。什么是妙法?妙法即是寂静之法,涅槃之法,能让众生从轮回的此岸到达涅槃彼岸之法。
寂静:脱离一切烦恼叫寂,杜绝一切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是涅槃的道理。
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感受。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做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其次,那受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六受身:这里是指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感受。身在这为集、类之义。
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想象。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想象,乃至于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都是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其次,那想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六想身:就是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想象。
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意志行为。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乃至由于意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这些都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其次,那行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六思身:是指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意志行为。意志,就是下的判断结论。在佛法中说,凡意志的活动称为思业;已发生行动者称为思已业(身业、语业)。行蕴的行,含有意志的意义。
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心识。是哪六种呢?就是眼识,乃至意识,这些就叫做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其次,那识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产生痛苦烦恼、令人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六识身:六识身是指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识别作用。
众比丘们,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就叫做能依信心而修行的人了,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继续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
中间不死:继续修行。
忍:是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修行人的安忍,是安在法上而意不动摇,忍于正见中而志不移。
随信行:是依他人的教法,起信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的钝根者。
众比丘们,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法理的增上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就叫做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的人,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人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得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继续努力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
增上智慧:即能了知四圣谛法等的胜智慧。
随法行: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之利根者。
众比丘们,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就能获得完全断除三种烦恼的知见,三种烦恼就是执取五蕴根身的身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戒禁取、怀疑不信正理的疑惑。众比丘们,这样就叫得须陀洹果位,不再堕于恶道之中,一定可正确得走向无上的正等正觉,仅在人界与天界各自受生七次后,便能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如实正慧:即能了知真如实相的智慧。
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七有天人往生:七有,又作七极返。须陀洹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各往返七度,此后必证得阿罗汉果位,故称七有天人往生。
众比丘们,如果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心中不起任何烦恼,就叫阿罗汉,各种烦恼都已除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了人世的重担,自己获得了利乐,尽除所有执取的烦恼,以正智观照,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佛陀说完此经后,众比丘们听闻佛陀的说法,都心生欢喜而努力奉行。
不起心漏:漏,为烦恼的别名;不起心漏,即心里不生烦恼。
摘自于法海闲人著《缘起的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