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了一趟成都。
这两天回来上班,同事和朋友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
你去青城山了么?你去大熊猫基地了么?你去都江堰了么?
你吃成都火锅了么?去锦里了么,宽窄巷子呢?
无论他们问我什么,我的回答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
于是大家纷纷摇摇头,叹息地说,你这跟没去一样啊。
早在没回来之前,我就料到会有今天,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外,很平静的接受了大家的关心与责问。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呢,去尝尝不同的美食、领略不同的风景呢?
其实我也很想尝试一下这些东西,只是当时工作上事情比较多,白天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
至于晚上,我还真的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可惜没有找到同行的伙伴,于是一次次作罢。
这也是一种从众吧,到了一个陌生城市,很想找到你自己熟悉的人。
我在成都有2个朋友,尝试着约了约,碰巧人家都没有档期。
这时候一定有伙伴替我着急,你就一个人去呗,这么大人了,还怕啥。
如果说,所谓的出行就是要尝美食、逛古迹,那么我真的是一个不合格的旅行者;可是在我看来,旅行有他不一样的意义和目的。
到一个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基本衣食住行肯定是必需的,但是我更关心当地的人文特色。
美食和美景当然可以反映出这种人文,不过我更喜欢漫步在大街上,或者乘坐当地的公共设施,去感受普通的大众的“精气神”。
你看,美食与美景更多的是借助一种历史的传承,它们就好比是一部历史剧,演得再好也脱离不开过去的痕迹和束缚。而大街上的人更是活生生的现实,就像一幅正在创作的画卷,让我们一边感叹技艺的精湛,一边欣赏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在成都,每天我们都要打车,而打车又需要穿过几条马路,这时就会遇到一群群上班的人们,他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从身边飞驰而过,就像海底世界的成群结队的鱼群行动一般穿梭不息。
我总结成都的出行有三多:骑电动车的人特别多,骑共享单车的人特别多,开车的人也特别多。
当然估计地铁里人也特别多,目前有四条地铁在运行,未来几年内会有15条地铁通车。因为我没有在早晚高峰乘坐地铁,所以这里只是能推测。
骑车的人们都不那么焦躁,有一股镇定与自信。我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但是我喜欢望着他们那闪过的背景,引人无限的遐想。
我在成都到处可以看到共享单车,数量足以让每人拥有一辆,我很惊讶的问常驻这里的同事。同事说,这很正常,成都是第一个承认共享单车合法化的城市,所以也吸引了更多的单车入驻。
当然如果有时间我更愿意去看看城市的图书馆、大学。这不是怀旧或者文人情节,不信你多去几个城市的图书馆看看,一定有不同的味道,就像我去过杭州的图书馆,外面高大恢弘,里面设施也一应俱全,书籍也特别多,有两个楼层、几十个书架的书,到这里你情不自禁的想去读书。
我也去过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那里感觉到的是强烈的竞争气氛,整个馆内构造犹如联合国开会的场所,一层又一层,环形的座位,而且上下几层都可以看到,那场面特别震撼。图书都在每一个环的附近,让人一眼望去不知所措。这就是书籍的海洋。
当然了,我也去过沈阳的图书馆,整个设施也很不错,只是图书相比之下少了很多,只有一楼有图书,而且中间是过道和书桌,把场地一分为二,一侧全是小说,另一侧的书架才是各种社科、人文、历史、教育、技术等书籍。相比之下,小说居然占据了半壁河山。
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看图书馆就能立见分晓。
杭州图书馆就很考虑人文特色,里面设置了台灯、沙发、几百张大桌子,就连门口的保安,无论男女都穿着制服,特别帅气与漂亮。而杭州市就是一个特别人性化、充满了活力的城市。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很威严,圆环型构造、上下几层都可以相互看到,给人一种与人比拼、时刻赛跑的感觉。北京就是这样,充满了大都市的气息,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
大街上、图书馆,还有一个我喜欢去的就是公园。
公园恰恰是一个城市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一看公园设施,是否齐全;二看公园里的人是否愉悦与放松,有的公园面积很大,可是人很少,因为设施不全,而且树少路不好走;有的公园虽然不大,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三看公园的数量,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的区别就在数量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因为经济没有搞上去,所以公园也建的不多,象征性种几棵树,放几个设施,而发到城市更加注重人们的业余生活质量,往往公园之间首尾相连,随处可见。
当然,这次进蜀,我也只是在马路上走了走,坐了地铁体验一把,至于其他的公园与图书馆都没去上。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收获满满。
因为这次出行刷新了我对成都的认知。
我从小到大就被告知成都是一个生活节奏慢的地方,与之对比快节奏的就是北京、上海。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节奏慢不就是落后么,经济估计也不太好。
但是到了成都,看到这么多川流不息的车辆、共享单车比汽车都多,三四层的高架桥特别多,飞机场还在建第二个(据说第二个飞机场是目前成都双流飞机场的四倍大,已经建设了3年)、地铁共有11条线在施工与规划。
这样一个人多、车多、路多、飞机多、地铁多的城市,经济怎么可能差呢?
初到一个城市,你更关注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