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
月牙挂在半空,像一盏明亮的路灯照亮着先人回家的路,河边、路旁家家户户早已燃放起祭祀先人的袱纸,一堆堆烧得旺旺的袱纸堆,像银河数不清的星星,红黄色火苗映在在每一家老少脸上,像一条飘舞的纽带连接阴阳两界的亲人聚会,温馨、和谐、庄严之中又略带一丝神秘。
民间的七月半,俗称“鬼节”。道教称作中元节,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佛教称为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相传七月初一地狱大门就会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七月十五一过就要关闭大门。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十五前,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
巴蜀地区民间烧袱纸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虽各地包写袱纸、祭祀仪式各有特点,但其主题皆为用好酒好菜招待从另一个世界回家的亲人,并给他们发放大红包,让他们在阴间或转世后在阳间不都缺钱,他们高兴了保佑子孙兴旺发达。华容君老师在和我交流中说:“有的人家在烧袱纸时,同时放入一两个生鸡蛋,烧纸结束后,再看鸡蛋被烧后的形态,以断先人是否收到。"这略显得有点凡俗和功利,但普通人家就是挣钱养家糊口、生儿育女过日子,不追求那些高境界;袱纸,就是福祉嘛,阴阳两界都要派发社会进步的红利,大家都喜洋洋多好!
烧袱纸要必恭必敬,所以家家户户很早就开始封包、填写袱纸了,家人请出金单簿,按照上面先人名讳,一笔一划用毛笔落上收款人的尊姓大名,火化时间。至于袱纸封数,按照亲疏远近、关系亲密来分配。填好袱纸,讲究点的人家在天睛之日要用簸箕盛着放在太阳下晒,目的是晒干后便于火化,也有"晒福"寓意,除了袱纸,一般还要准备冥银封包,至于现在有的人家买些冥币、冥用汽车、冥房、冥用手机、电视甚而奢侈品来火化的,多为年轻或新潮人家,颇有与世俱进之意。
将填写好的袱子、冥银供在祖宗牌位前,摆上水果、点上香烛供几天,就要择时间火化,烧袱纸时间一般择在七月十二止,十三就基本没人家烧了,为的是先人留下回程时间。烧袱纸这天一定备上丰盛酒席,菜品中切忌用鸡、豇豆、黑豆腐,因为这分别代表鸡脚神、铁链条、鬼肉。饭菜上桌、斟上酒,用纸钱三张铺上、点燃的香一只放在櫈子上,就代表先人入席享用了,才轮到活人来真正吃喝。酒足饭包,一家人大包小包拎着火化物品找地点邮寄,河边是人们中意之地,
中元节相对中国其它节气是风俗保存较为完整、节日氛围相当浓厚,其深刻文化根源就是中国人的祖先崇拜,过去兵荒马乱,人们逃离家乡时有二件东西是人在物在,一是祖宗灵牌、二是族谱。另一点这个节气是阴阳交集之节,人民普遍有一种敬畏心理,担心若不从俗便有灾忧,今天现代人有敬畏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有敬畏之心未必是件坏事。再有,现在经济社会,人们对银钱之事看得很重也是常态。故堵不如疏,建议政府在河边给民众划出焚烧地点,城中禁烧,只是河边也要把防火做好,不要伤了树木,草地。袱纸冥器是无毒无害的,谈不上环境污染,只是增大了空气的烟尘,况烧化高峰也只有几天。
对于烧袱纸习俗我个人理解是通过包纸、填字、烧化,祭死如生,让人们记住先人,追根朔源,起到不忘过去,开辟未来之效,这种形式的进行,实际就是自我心灵的净化,也是人生前行路上给心灵的一次加油,形式是内涵外在体现,祭祀必须讲究礼仪周到,祭死如生。我们春节味淡了,清明节成了旅游节了,端午变味为粽子节了、八月十五月饼节了,若再不留住一些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人心全被污染了,没有了净化心灵的文化之水,民俗之水来洗涤,一旦败坏,那才真正没救了。
农村城镇化加快,传统文化载体大量地被毁损,故乡的沦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很多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均会逐步消失。我们小县城的人是有福的,天灾人祸少难道说和我们的民风淳厚没有关系,至少我们每年这个时候从飘散在空中纸钱味,还能体会到一种浓浓思亲之情,还对中国忠孝传承因此而抱有希望,远方游子归来才会找到他熟悉的故乡,在古人、今人交融中,在亲情汇聚的燃烧下,我们疲惫心身因此而萌生一点久违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