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即是全,全亦是一”。
我们今天认为宇宙是从最初的奇点大爆炸产生出来,按照能量守恒的理论,那么今天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个奇点的派生,所以我们都是奇点之一。
我们以为自己的感官已经非常全面,但我们和其它的物质明明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同在于一个空间中,但我们却无法在空间中感知到它们的存在;我们虽感觉着变化,却没有一个能感知出变化的器官;我们能通过计算来得出宇宙的一些必然变化,却没有一个能感知出未来必然变化的能力,所以我们本能的把未来理解为自由而不可测的未来。
而或许无论是现象还是生命,其实都是从“种子”开始便注定了未来。就像一颗被抛出去的石头,当这颗石子被受力的一刹那,它的一切轨迹便已经注定了下来。
人也一样,我们所觉得的每个人不同,如果跳出人的角度去看,就像我们看所有的牛好像长得都差不多一样,无非都是在为了生存与繁衍而挣扎着,其思维的目的也无非都是为了生存与繁衍。
人离动物不远,再“高级”的人,他也要和平常人一样的吃喝拉撒,饮食男女,因为他再“高级”,也充其量还是一堆靠着消化而维持着存在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非要说我们是“自由”的,那我们的自由也充其量不过是建立在一种不自由的自由内。
我们的此在真的是真实的吗?当我们意识到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已经成为了过去,上一秒的疼痛,上一秒的感觉。当我们把这一秒意识为真实的时候,真实便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去,那么我们究竟感受的是真实还是仅仅只是在感受着?一切的现象不过都是变化的演绎,我们作为生命其实不是在“活着”,而是在“感受着”,我们此在的所看,所听,所想,都是一种必然的演绎。
所以我认为世界是一个以目的论为出发的宿命论。
而还有一些感官,其实已经打破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能逻辑。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前进,是必须要在A点到B点的过程中经历每一个点,
但我们睁开眼睛的一刹那,眼前所映出的画面却不是以直线的方向在具体的前进,而是呈区域性的整体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之中。
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景象是对象的此在状态,所以人的视觉或许就是光速。一些很遥远的星星会在我们注视一段时间后被看见,正如太阳的光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被我们注视的到。
所以光速的前进或许不是我们本能逻辑所理解的由A点到B点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每一个点,而是以一定的空间大小范围内区域性的前进。
而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前进方式都必须是从A点到B点之间经历每一个点,正是由于我们自身感官对“最小”的先天本能逻辑。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世界的本身,因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是来自于自身感官的狭隘判断,我们所能理解或认知到的世界,都只能是符合我们自身感官的世界。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此在的存在就是具体,而那看不见的变化才是抽象。
我在上篇已经提出,任何的存在都在变,不存在不变化的存在。所以变化即存在。
所以,或许,
我们所认为的具体其实才是抽象,而我们所认为的抽象其实才是具体。
如果把上面的理论贯穿起来,并再以“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基础为前提,那么我认为宇宙是在一个没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因满足了形式而形成了最初的物质。
并且这个物质就像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它是今天作为一切物质存在的“老祖母”,它最初虽只有自身的单一性质,但却有今天存在着的一切性质的可能,或者说,我们今天存在着的一切性质其实都不过是“老祖母”的性质本身。
就像古希腊原子论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今天存在着的一切物质不过是最初那个物质的不同排列组合,其本质仍是“老祖母”,其性质则是形形色色的万物。
宇宙在“虚无”中诞生,是因为“虚无”满足了形成物质存在的条件,并且由于宇宙也是“被”满足的,所以即便是宇宙也不是自由的。
它只能严格的按照创造它的规律去变化,所以宇宙的成长轨迹是既定的,机械的,它的推动者就是创造它的“规律”。
连“存在”的总和宇宙都是机械的,宿命的,大到星尘日月,小到一粒尘埃,我们都认定它们是机械又既定的,那么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就是自由的?
据说目前的宇宙仍在扩散,而它的结局或许就是在不断的扩散中质量越来越低,直至变得稀薄,直至再次回归虚无。我们的地球和我们人类是在满足了现在的环境条件下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引力和质量都会不断变化,到那时,或许宇宙存在着的完全就是另一幅存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