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303/365天
今日阅读《不抢跑也能超越》
作者:杨霞
法则九:发现和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渴望出类拔萃
1.孩子的优势面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拿回来的成绩单上写着语文100分,英语100分,社会100分,数学0分,你会最关注哪一门成绩?大部分家长会先关注那个零分。而心理学家建议家长永远去关注你孩子的优势,激励孩子发挥优势才能助他取得成功。对于孩子的弱点应先接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逐步改进,这样孩孩子才能取得进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语言是成人与孩子沟通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家长的语言内容和方式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将来的心理发育。
如果你的表达方式不得法,总是讽刺和批评孩子 ,不但不会起到促进孩子学习的作用,反而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些孩子正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这种态度,才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总是得不到表扬和鼓励,面对一次又一次挫折,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大大下降。
2有自信心的孩子才能成功。
1)造成自卑的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经历对一个人形成自信还是自卑的影响特别大,造成自卑的原因有:
·惯常的惩罚、忽视或虐待
·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
·没有达到同龄伙伴团体的标准
·成为他人的出气筒
·来自社会对其有偏见的家庭或社会组织
·缺乏夸奖、爱、温暖和兴趣等
·属于家庭中的异类分子
·属于学校中的异类分子
2)怎样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持肯定的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非常关键。如果家长对孩子持否定的态度,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因为孩子是从别人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的,所以家长对孩子持肯定的态度很重要。
其次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尝试实践。让孩子有机会去实践,自己去探索 、应对挑战、困难。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激励孩子再尝试、再实践。自信心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现成东西。
最后,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话满不在乎,缺乏进取心,是因为孩子对别人的评价缺乏敏感性,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出现障碍,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敏感性训练来矫正。
另外,协调性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运动协调性训练,孩子会干、善于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也就会越强。
3.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1)找准目标。
在着手改变孩子的行为之前,要搞清楚你需要纠正的他的哪些行为。家长必须客观、理智的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竖线左边写上“多做什么”,右边写上“少做什么”,当孩子能够克服一个缺点了,就把一个缺点划掉。
2)各个击破。
定出目标后,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给孩子机会,让他一点一点的改掉坏毛病。家长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都改掉,而应一个一个的去解决,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家长要有恒心。
3)注意孩子微小的进步。
孩子的进步特别需要家长的肯定,有心的家长应该用本子记下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进步,他才会更有劲头。
4)始终如一。
每位家长的态度都要一致,不能有的严,有的松,有的赞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来矫治孩子的坏毛病,有的不赞成。家长也不能一开始很积极,过一段时间就灰心,或者稍一见好就懒得坚持下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坏习惯的纠正。
5)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孩子失败的时候要鼓励他,正确的时候要表扬他,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怎么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要记住: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孩子。
4.家长的“懒惰”和“依赖”让孩子自理和自立。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发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心理上成熟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能考上大学,能找到好工作、好对象,孩子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如果这些主要问题解决了,家长就觉得孩子可以自立了。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能否在真正在社会上立足,不仅需要这些形式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上的成熟,能适应社会化的变化。例如 ,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判断;孩子有稳定的情绪来应付紧张压力,而不是神经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孩子有亲和的性格,善于和别人合作,而不是胆小,退缩,内向,孤僻;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漠视社会道德和规范。家长要明白,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更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自立。
不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自立、自理,都需要家长的“懒惰”和“依赖”。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包办代替,要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去探索、实践,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思考,孩子自己就不会思考;家长把孩子管得太严,孩子就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和能力;家长总是给孩子现成的是非判断,孩子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法则十: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有控制力,让责任和理想成为学习的动力。
1.帮助孩子克服心理枯燥和学习倦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需要动机和需求的,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坚持做一件事。许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为了兴趣吧,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为了生计吧,家里什么都不缺;为了出人头地吧,根本就无所谓。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家长可以强调:
第一,家长只养育孩子到18岁,以后孩子就应该自立并且开始赡养父母了,即使孩子选择继续学习,家长也是借钱给他的,他是需要回报家长的养育的。
第二,孩子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是需要他负责的,想要爱情、自由和独立需要有生活保障。
第三,国家需要孩子们去建设,否则就会丧失生存的国土。
孩子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时选择坚持完成。
家长不仅要口头强调,还需要在行动上帮助孩子培养责任心,例如坚持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控制力。
2.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主动做家务的原则。
1)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兴趣。
人的劳动观念是后天培养的,不是一生下来就喜爱劳动的,即使有主动的行为,也只是无意识的模仿。孩子在幼儿阶段时就有一些参与和模仿的本能,这时家长应该利用孩子这段时间里对事物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玩耍转向劳动,培育他们养成良好动的习惯。
2)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做的家务事要与孩子的年龄性相称,不能由着孩子来。当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或有一定危险的事情时,家长要对孩子明确的说:“你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做这件事,等你长大以后崽做。”
家长不要一开始给孩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在开始做一件新的工作之前,应先给孩子做示范,耐心教孩子学会做这件事的程序。孩子学会后,一开始做时肯定笨手笨脚的,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要抢过去代替他做,应该鼓励孩子做下去,多锻炼几次后,就会越做越好了。
3)家长要监督孩子完成任务,不要撒手不管。
在孩子养成劳动习惯之前,家长不能下完指令后,就不管他完成的过程了,家长需要在场督促孩子完成任务,提醒他该做什么事,但是切忌过分唠叨,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等孩子养成习惯后就不用提醒了。还可以刻意培养孩子“条件反射”式的劳动观念,比如吃完饭后洗碗,睡觉前收拾书包,将孩子的劳动时间与每天要做的事联系起来,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做了。
4)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自觉独立完成家务劳动的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家长应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工作。不是说完全放手不管,可以采用图表的方式将孩子要做的事及程序列成时间表,还可以把奖励写上,将表贴在醒目的地方,然后定期检查孩子的工作。
5)适当的运用表扬和处罚。
当孩子干完家务活后,家长不要无动于衷,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很高兴,这样他下次就会继续这样做。
除了表扬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干家务活的多少、好坏累加得分,鼓励孩子换取奖品,可以是孩子特别想去看的一场球赛,也可能是特别想要得到的一件运动衣。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去做,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处罚,可以扣减他的得分,或者减少零花钱。
3.怎样帮助孩子形成控制力?
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家长把孩子看成和当成什么样的人。家长永远把孩子看成小孩子一样需要去照顾 ,那孩子当然把自己当做长不大的孩子,而且愿意永远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可现实生活不是童话世界,家长根本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控制得越周密,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把握程度就越低,也就容易产生被动、软弱、懒惰和依赖。如家长如果不给孩子机会锻炼得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孩子可能会一无是处,最终被社会淘汰。
培养孩子的控制力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帮助孩子建立控制感。同时还可以让孩子负责家里的一些事情,例如:扫地、拖地、做饭、做家务;一家人外出游玩时 负责看地图和路标;外出购物时写购物清单等等。你赋予孩子责任,孩子才会形成责任感,才愿意去承担一个人应该承担的事情,而不是逃避和依赖。
研究表明,除了学习之外,孩子会做的事情越多,对生活的控制能力就越强,进而自信心就越强,生活也会越主动,越不容易产生疲倦情绪,对学习也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4.培养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树立人生目标。
人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目标和理想。如果家长为孩子做的太多,想的太周到了,孩子没有自己的需求,就不会有什么追求和目标。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人生理想和目标,也不能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如果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从不给孩子机会去抬头看路,孩子也很难想到自己的人生出路。
如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需求?
1)让孩子体验艰苦和劳累的滋味。
在贫困家庭里生活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经常需要劳动,挨过饿,受过累的孩子也很容易明白,通过学习能让人过上更轻松的生活,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艰苦和劳累的滋味,才能产生学习的需求。家长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鼓励、理解和支持,而在物质上要适当的不满足,以促进孩子产生学习需求。
2)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是改变他们的命运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例如 ,孩子放学后先做什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先做作业还是先做家务,都是对孩子有利的,将来的人生也是如此选择,不学习就劳动。如果他们选择了玩,家长也跟着玩,饿了怎么办?只能大家一起做饭、劳动,下次孩子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一味玩就意味着要挨饿,这个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要让孩子体验出来的。
3)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对他人有价值,社会才会赋予他价值。要让孩子体会这一点,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价值,对于孩子的发现、发明、进步、对问题的认识都要表示欣赏,尤其对于孩子的观点的独到之处,要懂得鼓励,不要无情地打击。孩子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自己喜欢的事,才可能取得成功,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4)家长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家长不仅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还要培养、引领孩子寻找和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除了家长的榜样,还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成功人士,例如聆听大科学家的演讲,孩子也会因为佩服而憧憬成为那样的人。
5)做慈善、事业、义工、志愿者等可以让孩子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进而产生人生的价值。另外旅行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和胸怀,产生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