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是多么的迷恋流浪这个词啊. 放学后的不想回家, 背着各种考试题的书包,那就是我的行囊,骑着28黑色的凤凰,那是我的马,绕几个街区,那是我的旅途,风声呼呼的在耳边,流浪流浪,流浪,齐秦在这样子唱。 然后我停在惠济路边兰州牛肉面馆,那是我的驿站。里面吃一碗加满香菜牛肉面.那是我最终的奖赏。吃完回家,昏黄的灯光,那是我流浪的终点。不到20岁的时候的,这就是我一次完美的流浪了。 如果还能,如果还能羞涩的碰巧经过自己暗恋的姑娘,那简直就是一次唯美的流浪了。
20岁后, 对流浪的渴望已经不再局限几个街区,几个城市。就是想走。逼仄的城市, 按部就班的生活, 跟其他人一样的好像是在生产线上面的罐头. 这样子的生活久了,自然对远方有了向往。对自由有了期待,虽然没有目标的,也许是广袤的蓝天给我的安慰,也许只是古城里面青石板路上的吭吭做响。 哪里都可以,但。只要不是这里。于是,逮到一个机会, 上了飞机,出了国。也天高海阔,也云淡风轻,流浪似乎达成, 但,我一个人晚上坐在大西洋的海边,看漆黑一片的深海,却没有当初那份激动,那种念想。相反,没有目的的漂泊,或者是短暂的回头后,又然后在一次次在机场的离开,让我总能想到,王家卫的电影台词,每个人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都想去看看山背后是什么,可是结果山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年少时候,喜欢人为的把自己跟生活对立,虚构了一个壮烈的两难,然后浮浮沉沉,又能怪谁,又能与谁相干?
好在时间眷顾, 人总是会达到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不再困惑那些得不到的,那些到不了的,不再跟自己跟生活较劲,愈发的热爱的用力的生活,体会责任,欲望,价值,宁静每一种张力作用下带来的平衡。 不想给这个阶段叫做老,毕竟想说老,自这个年龄之后,什么时候说不都可以。
而这三种状态,相较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像是梁簌溟说的三种人生态度. 逐求,厌离和郑重。 前面两个字面就好理解,郑重是指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分两个境界,一个是向外,就好像出生婴儿时候的天真与天然,顺从生命里面的自然流行,遇到好吃的尽力的吃,遇见好看的美女尽力的看。(才学所限,只能解释的这么low)活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味听从生命的发挥。第二个境界是向内, “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自觉,即不为外界的"诱",尽力量,即原谅自己的不完美。生活,即,内心干净,追求而不落于追求,表达而不落于占有。
以上,是我所经历的流浪。虽然现在哪里也没有去,但以梦为马,以文字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