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排名第一的课程。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组对比的数字:
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地,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状态。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感知能力。
当你的幸福只能依靠外界证明时,一旦外界力量无法提供给你这种证明,自己又不具备幸福的能力,恐怕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所以,近年富翁也好,博士也罢,网上常常 爆料跳楼自杀。
生话中太多的人把幸福看成一个状态,像把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看作刺激自己幸福的理想对象。
事实上有的人“拥有一所大房子”、"获得一个好位子"、“拥有一部好车子"可能会顿感“我很幸福。”
当Ta看到身边的人拥更大的房子,获得更高的位子,拥好更好的车子,如果Ta没有幸福的感知能力,幸福感很快减弱或消失。即使不与别人比较房子位子车子票子,时间久了幸福感也会降低或消失。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刚结婚时的幸福感与一年后的感觉;刚升职或加薪的幸福感与一年后的感觉;刚买一部新车的幸福感与一年后的感觉等等,是一样的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可你拥有的状态是没有变的,老婆还是你的老婆,房子还是你的房子,车子还是你的,你还是当你的处长。
为什么会这样?
《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推移),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幸福)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正是因为这个"麻木”所致幸福感降低或消失,比如,当官已经是厅局级或省部级,仍不幸福,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千难万险往上爬,爬上去了才能感到幸福,爬上去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人发牢骚抱怨,当那么大的官该知足幸福了,俗话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即使被幸福包围着,也不感觉不到幸福,落马高官大多如此。
幸福不应该是实现一个目标状态,而是实现这个目标状态的这个过程。目标状态是易逝的,但过程确可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演变。
逆境还是顺境,穷还是富都改变不了内心的淡定、从容,改变不了来自内在的快乐,我认为这就是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当你拥有幸福的感知能力时,就会感知到幸福的存在,幸福便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