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人在职场,最怕的是什么?开会。
开会最怕的是什么?互相扯皮。
那么,更恐怖的是什么?开了一天会,头晕脑胀,还没有任何结论。回头一看会议纪要,全是“待确认”!
小编在与多个领域的职场人士深入沟通了解以后,发现无论是讲原则的国企还是讲效率的民企,或者是已经本地化的外企,这种“恐惧”无处不在。认为“开会效率低下”的职场人竟然接近90%!那么,为什么“抗拒会议”会如此普遍呢?其中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而如何积极地去改善这种不适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德国作家多米尼克·穆特勒的《清晰表达的艺术》一书,一同来彻底对抗“会议恐惧症”,从而放大自身的职场格局,使自己在每天的8小时之内获得更多的美好体验和收获吧。
1 什么是清晰表达
顾名思义,清晰表达就是让自己能清楚的讲话。我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自己说话不清晰,那么既然大家都在尽力地将话说清楚,为什么还会存在开篇提到的“可怕的会议”呢?
我们先来做个测试:
-“我认为本次项目进度的问题需要引起所有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大家都有所行动,本次项目才能如期达到预计效果。”
-“项目进度要求我们在4月15日拿出施行方案,6月15日每个部门完成自身的代码开发,7月底完成联调。这样才能在8月份提交最终的项目成果报告。请各部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沟通。”
这样的两段描述,哪一个属于“清晰的表达”呢?很明显是第二个。那么在公司开会,或者平时的沟通中,有没有下意识地使用过第一种表达方式呢?恐怕没有人能坚决否认吧。
通过自我思考来判断一个观点,再把自我理解的内容通过讨论表达出来。需要我们对自己清晰和负责任的言论承担义务,且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书中对“清晰表达”给出了更为详尽的定义。并且认为这种“清晰表达”应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具有建设性而不是“口无遮拦”的负能量式;同时与是否会带来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
2 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清晰表达”
我们还是用开会来做例子。一般来说,会议室大体可分为三个区域:领导席位、发言席位和沉默席位。领导席位要进行会议的主持,以及把控讨论方向等工作;发言席位则是积极发表意见成员的根据地;而沉默席位上多是极力希望自己变成隐形人的同志们。那么这几种人中,谁有可能在“清晰表达”呢?
发言席位吗?如果发言席位能够良好地履行“清晰表达”的职责,那么这次会议肯定是一个“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而事实上,虽然在会上说了很多的话,表面上与不同人进行激烈的争辩、讨论,而其中的“干货”寥寥无几,一天听下来,在回顾的时候却发现脑中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留下。通常,发言席位还可以分为三类人:
发言席位1:不清楚会议的议题,只是在表达。会议跑题的积极引领者。
发言席位2:清楚会议议题,但没有自己的观点,想到哪里说哪里。一直在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没有考虑到与会人员的讨论需求。
发言席位3:明确会议议题,有自己成熟的观点,但不敢直白的表达出来。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发言来观察领导的态度,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意见。
好了,看到为什么我们不能进行“人人都会”的清晰表达了吧?因为我们怕自己显得突出、害怕丢脸(沉默席位),怕给别人泼冷水,怕与领导的意见不一致(发言席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多么的肤浅,是否在具备了成熟的观点后才开口发言。那么,有没有改善的途径呢?
3 清晰表达的三个步骤
可以看到,上文中的3种“发言席位”分别对应了3步骤的不同级别。也许这样干巴巴地列举让你一头雾水:“这有什么困难的呀,我平时就是这么做的。”别着急,咱们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来仔细看看。
场景一:
公司开会讨论一个新产品的宣传彩页设计方案。当设计师将讨论稿展示出来以后:“我觉得左上的圆圈应该填充红色”、“右下方的字体应该用雅黑,而不是仿宋”“推荐背景采用墙纸纹理”……这些是我们的“清晰表达”吗?显然不是,彩页方案是以“能否有效宣传新产品”为目标的,那么过多关于版面设计的肤浅争论难以对解决核心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只会无端地将讨论时间拉长,造成大家精神疲惫,从而更加难以集中火力解决问题。
场景二:
会上,同事甲对于本次工程项目中各部门工作的界面划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话音刚落,同事乙接过了话筒:“我对于甲的观点表示赞同。首先,这样的界面清晰明了,让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从而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开展。其次,这样的界面发挥了每个部门的工作特点,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本次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最后,我觉得每个部门应该积极响应本次的工作划分,让我们一起努力将本次工作做到最好!”听起来,乙的发言层次清楚,有理有据,仿佛是无懈可击,但是有“干货”吗?没有!有“价值”吗?没有!是“清晰表达”吗?当然不是!
如果运用“自我思考”的步骤进行,那么这次发言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我完全赞同甲的观点,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请各部门安排出专人作为本次工程界面的接口联系人,形成多部门之间的无障碍通道,从而保障本次工程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的完备性。”
场景三:
聊了半天职场了,轻松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个“情侣约会”的场景。
男:“晚上想吃什么?”
女:“都行,听你的。”
男:“天气挺凉的,咱们涮锅吧。”
女:“我最近在减肥耶,不想吃太油腻的。”
男:“要不吃日料?清淡。”
女:“听说最近日本受辐射的海产品都被卖到中国来了,不太安全吧。”
男:“要不吃印度菜?”
女:“咖喱的味道我吃不惯。”
男:“……”
如果姑娘能在开始就回答说:“我好久没吃家常炒菜了,你觉得怎么样?”会不会减少了很多你来我往的沟通环节?那么在我们的职场沟通中,尤其在跨部门的合作协商中,试探性的、有所保留的表达处处可见。从而导致无休止的你来我往,弄不好到了最后,大家把当初要讨论的是什么都给忘了。可见,直奔重点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在提升沟通效率上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4 清晰表达的五原则
虽然给出了3个步骤,但是否感觉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笼统,难以把握,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下面的五原则了,它会让你的职场沟通能力,甚至自身格局都会得到瞬间的提升。
明确原则:
“清晰表达”的基础。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然后将头脑中出现的多层次主题进行分离:问题的整体大局在哪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在哪里?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在哪里?最后对分离的主题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明确的观点”,从而指导我们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还用刚才设计宣传彩页的例子来说,如果大家都只停留在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设计师的作品表面进行指指点点,最后的结果就是得到了一大堆意见,设计师却不知从哪里下手改进。
诚实原则:
“清晰表达”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只有当完整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但这里并不是让我们心里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仍然需要对脑中时不时出现的内容进行过滤,达到说出的内容刚好能说明我们的思考即可。而当每个人都诚实地发表观点的时候,之间的差异就会更加明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了。
勇气原则:
“清晰表达”的动力源泉。现在微信群已经发展到无所不在,那么你是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次数多,还是常常只选择有针对性的1-2个人进行私聊来沟通交流?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默默关注其他人的反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避免展示自己,而问题始终存在。这种情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群在,却没人说话。而大量的“潜水员”其实每天都在上演着“暗流涌动”。其实,相对于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更加在意的是随之而来的异样眼光和无知的评论,而能够越过这一切的只有“勇气”。
责任原则:
“清晰表的”的前提条件。我们评价一个员工常常会说“有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书中将其细化成了三个层次:依赖阶段,摆脱依赖和热情阶段。
@ 依赖:基于在特定阶段没有其他的选择,而面对仅有的状态,往往用冷漠来对付自己应负的责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摆脱依赖:由于发现了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展开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责任感逐渐增强。对于工作不再保持沉默,而是积极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索和开发。
@ 热情阶段:着眼于未来,展望出自己以及团队的明天。积极主动地将当下与未来连接。
可以看出,人们在依赖阶段基本不会传达出多少直白明确的信息,而一旦到达了热情阶段,清晰表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同时这三个阶段也对应了职场上的不同阶层,从底层混日子的员工到指挥方遒的高层管理,这下明白为什么升职的不是你了吧?责任心是关键。
同理心原则:
“清晰表达”的核心内容。同理心意味着参与到他人的情况中,且不对其造成冒犯。而清晰表达的核心就是跨过别人的限度但不伤害对方。二者的前提是互相平等对待,一旦一方采用了居高临下的姿态,清晰表达就会变为口无遮拦的“乱喷”,会夹杂着大量的指责和不公,而另一方或者与之“对喷”,或者“沉默不语”避而远之。总之,这次沟通失败了。
怎么样,在看过了“清晰表达”的五原则之后,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呢?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在职场上、日常生活里具备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方法,更加重要的是,一旦掌握了这种“清晰表达”的原则方法,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惯式,你就已经站在了事物“战略”的角度上去审视问题,而不仅仅只顾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之地了。因此在修炼“清晰表达”的道路上,越往后越偏重于对企业管理者提出指导和建议。那么我们不妨就从今天开始,跟随着“清晰表达”的前进步伐,不断将自己的格局放大,自然就会在职场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