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原是靠经商发际的富商大贾。后来,他谋划异人,也就是庄襄王即位,扶持年幼的太子嬴政为王,终于入秦为相,乃至辅政专权,号称“仲父”。后来的他可谓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然而,吕不韦终因“政治权力之争”而败露,被秦始皇嬴政罢去国相,赶出长安城,饮鸩自杀。
整个《吕不韦列传》就是讲吕不韦个人的政治投机和秦朝的政治斗争。要评价吕不韦,他是好人还是奸佞之人,是一件复杂的事。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有黑点的,而吕不韦的黑点主要集中于再讲究身份的时代,出生于名份最低的商贾之家,导致了他对权力的追求;相邦合法性问题;奇货可居,政治投机;献出自己的小妾,色诱君王;淫乱后宫;献嫪毐祸乱宫闱。就在这些丑陋的背后,却又显示出吕不韦个人的才智和谋略。
吕不韦掌握权力时,在政治上他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事:一是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二是注意发现举荐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他注意起用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宿将,如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早已被迫告老称病。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又请他出山,参与朝政。后请它出使燕国,促使秦燕连横。王龀,蒙骛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是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受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是起了作用的。
吕不韦两任秦国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准备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他拓展疆土,兴修水利,为秦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历时八年,主持编写“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吕氏春秋》巨著,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尽管他和秦始皇政见有所不同,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但事实说明,秦始皇的统一与吕不韦的功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固然表现了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是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仍然称得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总的来说,吕不韦作为战国后期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成绩是不容抹杀的。
司马迁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千世界,泱泱中华,名利双收的事情毕竟是很少的。吕不韦的弃商从政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功绩显然是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