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情绪的沉淀,是灵魂的滋养,是张开双臂紧紧拥抱漂泊在孤独时空的自己,问候一声:你好,我在。
独处是奢侈的,待在专属于你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放空大脑,放松躯干,放缓那颗充满浮躁和焦虑情绪的内心。
当我独处时,我只想什么都不想,尽情堕入没有时空边界的梦境,找寻一份本我的安静。
当我独处时,我却又在思考着些什么,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外界,想一想我与外界的关系。
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属性的社会动物,在人群里,或独处时,都在消耗精气神。外向型的人喜欢人群,他们可以在与人的互动交流中汲取能量,收获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总与他人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够的话,而且乐在其中,丝毫不会觉得辛苦。而内向型的人则喜欢独处,在与自己安静的相处过程中感到安全感,补充能量,不会感到孤独和无聊。不同性格的人们都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平衡精气神的吐纳与吸收,让生命力时刻盎然。
我是更喜欢独处的,当我独处时,仿佛出现了我和自己两个角色。我会向自己发问:你最近过得好吗?心情怎么样?自己便陷入沉思,诚实地告诉我:最近过得有些平淡,没有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也没雨遇到意外之喜,只是更多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此的活着,这样的方式,持有的生活态度,好似已经形成已久且自洽成为体系,在这样的体系里,情绪时常是稳定的,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画风。但是也担忧这样的状态太过于稳定,好怕错过人生路上好看的风景,精彩的故事,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就这样,我和自己在独处的时空里安静提问和对答,总是绕不开的哲学迷思: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想着想着,似乎有了清晰的答案,再进行深一层次思考,又会提出新的疑问。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到了什么,反弹回来,才能看清自己。
想一想自己,并非没有意义的苦苦追寻,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与此同时,也要想一想外界。
自己之外的他人、社会、一切关系,都算作外界范畴,他们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想一想外界,是给自己的双眼之外增加一个崭新的视角,进行更加客观朴实的观察。每个人都活在他注定的宿命里,抑或说活在由有限因果编织的限定时空里,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这时,我们在与他人交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排斥感、疏离感,会因为不趋同而感到挫败,会因为被误解而受到打击。于是,我们试图解释、澄清,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总会在某些人身上或者某些事情上败下阵来。外界,本不会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需要的,是参悟,是悦纳。我们与外界不同,并不是我们错了,而是这个世界因为多样性才更有魅力。
外面本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漂泊在孤独时空星球里的我们每一位,都是独特的,也会是孤单的,享受在独处的时光中与自己和解的感觉,拥抱自己。与外界共处,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会与外界和平共处。小隐居山林,大隐隐于市。自己,可以是很强大、很成熟的存在,当自洽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便是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开端。置身于人群里,有管理情绪的能力,有处理事情的本领,懂得与人相处之道,不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会自己的付出锱铢必较讨要回报,那么,便是一个具有自洽体系的人。无论是在人群里生长,还是独处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他们都会有清醒的觉知。我喜欢这种觉知,它有一种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通透和玄妙。
渐渐的,我似乎明白了丰富的安静,是哪一种安静,也能体会到那种安静了。独处的时候,适合想想这,想想那,又丰富,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