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描述母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母亲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母亲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她)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其中,“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热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在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有能力给予“乳汁”,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如果想要给予孩子“蜂蜜”,一位母亲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
五一假期中,我带女儿参加了一个亲子沙盘游戏。活动中,几乎都是妈妈带着孩子参加。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和妈妈的状态基本相似。妈妈拘谨、积极性不高,孩子也参与热情不高。可是,妈妈们觉察不到自己的状态,却希望孩子更勇敢、表现更突出。活动快结束时,只剩下孩子们自己玩时,原本拘谨的孩子也都三三两两地玩在了一起。如果每个这种时候,妈妈能通过孩子看见自己,通过与孩子的关系找回自己,找回灵魂深处的自己,那么,她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位既能给予孩子“乳汁”,又能给予孩子“蜂蜜”的母亲。
每一位母亲都有童年,她们在小时候也会受伤。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精神创伤被掩盖起来了,但不会收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伤口很容易被孩子触及。每一次触及都会引发出情绪。有情绪的时候,只能靠母亲自己的觉知才能化解,而强忍毫无意义。弗洛伊德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岀来。”比如青春期的叛逆,是父母压抑孩子不能做自己的情绪;夫妻间吵架翻旧帐,是平时对对方积压的不满情绪的涌出。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育儿技巧和育儿理论。可是内心匮乏,只能给予孩子“乳汁”的母亲,即使学过很多育儿方法和技巧都难以运用,因为在孩子“执拗、拖沓、倔强”的那一刻,母亲自己的情绪就会崩溃。而内心有力量,能给予孩子”蜂蜜”的母亲,往往不需要刻意学习,因为爱就是美好,就是一种力量。
前段时间,女儿第一次去少年宫参加大提琴比赛,所有家长都不允许进入少年宫。女儿没有对我表现出一丝的胆怯,头也不回地背着琴进去了。看着她小小的人儿背着一把大大的琴的背影,那一刻我无比动容,动容于她远超我预期的独立、勇敢和平静。比赛结束后,女儿好朋友的妈妈问她的感受,她回答,好极了。此景此话,让我想起了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
孩子的岀生,是来引领母亲找回自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召唤。在这个过程中,当母亲成长为一位能自己给予自己“蜂蜜”的人,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她才能给予孩子“蜂蜜”。孩子给予母亲爱,母亲给予孩子“蜂蜜”,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而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