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中国,
不吉利的话不能说,
不吉利的事更不能做。
比如初一不能说脏话,
女生不能洗头发,
筷子不能插到碗里米饭上等等...
小时候,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赶集,
看到街边卖鲜红欲滴的草莓,
不禁脱口而出“我要草莓”。
我妈还以为我说“我要倒霉”,
便一巴掌呼了过来,
嘴里还连着三声“呸”!“呸”!“呸”!
一个“倒霉”尚且如此,
更别说“死亡”这么忌讳的事了。
然而,
死亡是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
深沉而严肃的事。
我们每个人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似乎也就成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不得不承受的一份生命的重负。
02
死亡是个家长从来不愿意提起的词,
然而避之不谈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我们终将要面对,
不如欣然接受它。
正确看待它的存在。
由于在生死问题上,
社会教育的不足,
和社会舆论的误导,
再加上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论生死,
所以,
人人都在学习科学,
学习技术,
学习知识,
却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
凝视我们这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身,
从中去学习点什么,
领会点什么。
以此来化解,
那时不时会向我们袭来的负面情绪,
以及常常提醒我们自己:
世界终究是可爱的,
生命终究是宝贵的,
我们当认真对待,
否则便是对人生的一种辜负。
事实上,
那些伟大的哲学,
宗教与艺术,
追根溯源,
无一不是起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忱,
以及人类对死亡饱含敬意的选项。
《南风窗》杂志曾进行过一次粗略的统计,
在中国,
每年有近25万年轻人自杀。
其中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中学生大学生,
甚至博士生自杀。
可见,
自杀这件事和年龄无关,
和学历高低也无关。
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生命呢?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共同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就是会有离开世界的那一天。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命题,
却很少有人会说,
会谈些什么。
生和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但是我们却没有,
没有在这个最最最重要的问题上,
投入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的人生在世界当中,
所以你的人生所面临的一个最深刻的忧虑,
那就是死亡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与哲学,
都发端于对于死亡的深邃思考,
苏格拉底说:
哲学就是习死之学。
如果你把死亡也看明白了,
在生命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你会放不下呢。
03
说到生命与死亡的一些觉悟。
人人都可以有觉悟,
你也会有觉悟,
觉悟并不是属于什么一乎寻常的高深修行。
《六祖坛经》里面有一句话:
下下人有上上智。
意思是按照我们这个社会阶层来分,
下下人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人,
这些稀松平常的人,
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生命的智慧。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六祖惠能。
他从来没有上过学,
可以说目不识丁。
但他觉悟了,
成了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最初,
他的师父五祖弘忍让他在柴房舂米(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
但就在那样的环境下,
他却有了意乎寻常的觉悟,
因为自觉。
自觉有迟有早,
觉察有快有慢,
所以这个精神境界有高有低。
有一句话说站得高望得远,
比如住在三楼看得见的风景,
住在十楼也能看到,
而且住在十楼看到的是更加清楚,
看到的是更加全面,
但是住在三楼却未必能看到住在十楼所看到的风景。
因为这个视野高度决定了他们的视野不一样。
比如远方一条小河在流淌,
结果小何被一座大山挡住了,
到了尽头流不过去了,
于是住在三楼的人生哀愁,
一声叹息,
小河被阻断了,
但是住在十楼的人啊,
住得足够高,
能看到山的那一边,
他看到那个小河并没有被大山阻断,
而是绕过了大山,
依然在远方绵延流淌,
小河越流越迅猛,
以至于那百川而汇成大河,
奔腾不止,
东流入海!
所以,
当住在三楼的人,
为了小河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悲伤的时候。
你会发现住在十楼的人因为看到更多的风景,
他看到了小河的全貌,
所以他反而充满了希望,
无比的乐观!
所以这个觉悟这东西,
就像精神上的楼层一样,
往往站得越高,
看得越远。
04
我们今天谈论死亡,
正是希望能借着圣人先哲的思想智慧,
驱散这一团在世人看来挥之不去的黑暗。
我们大多数人的看待生命,
就像三楼的人看那条小河,
看到的死亡,
就像三楼的人看到的那座无法撤销的大山。
大山阻断了小河,
就像死亡阻断了生命,
我们发现生命是无法超越死亡,
小河被大山阻断了,
小河流尽了。
我们大多数人面对死亡的这种悲痛和恐惧,
就像三楼的人看到小河流到尽头,
被大山阻断所萌生的那种忧愁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
我把它称之为彻悟者。
他住在十楼,
在这些彻悟者眼中所看到的是:
小河不但没有断,
而且在延续壮大!
所以对于那些彻悟者来说,
他看到的生命并没有被死亡阻断,
他看到的生命是翻越的大山,
经历了死亡这个环节之后,
进入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而已。
生命没有停止,
生命进入了另一个界面。
这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没有光,
上帝说这世界要有光,
于是哥德降生了。
哥德快要死的时候就跟他的家人说,
我快要死了,
让人哭作一团,
然后还要去安慰:
你们不要难过,
因为死亡对于我来说,
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
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形式,
转化为比一种能量形式而存在,
某种程度上,
死亡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
从而能够弥漫于无限时空当中,
所以死亡对我而言,
是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
一种更无处不再的存在。
哥德这种面对死亡的豪迈和豁达的时候,
说明死亡已经威胁不到他了,
他站得比死亡还要高,
也就不畏惧死亡了。
05
西方人有句谚语说,
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散,
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唯一,
以及每一刻时光是如此珍贵。
因为他一去不返,
所以我们当珍惜生命。
而珍惜生命不是一个口号,
全然的投入当下的生活;
郑重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会搓叹人生的过去,
或者感怀生命的未来,
往往最被忽略的就是我们的今天,
我们的当下,
我们的此时此刻,
事实上,
所谓过去,
不过就是曾经的今天,
所谓未来不过就是当下的延续,
而所谓生命,
不过就是每一
个此时此刻,
汇集而成的记忆。
所以珍重当下,
便是对我们整个人生的负责!
在当下的生活里尽力创造我们的充实与幸福。
法国电影《然后》里有这么一段:
一个男子知道妻子不久将要死亡,
便提前对不到十岁的女儿进行了关于死亡的教育对话。
他没有告诉她,
你的妈妈将离开这个世界,
然后她只是希望通过这场对话能够帮助他的女儿,
对死亡这件事,
做好一个心理准备,
对生离死别这件事,
做好一个心理准备,
父亲是这样对女儿说的,
宝贝儿,
对于死亡,你知道些什么?
然后女儿非常自信的回答,我知道很多,
然后爸爸跟她讲,
宝贝儿,科学上确实是这样说的。
但是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
你想听听我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吗?
你来说啊,那你说吧。
这里是说这世界上存在一些人,
他们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就像这位爸爸一样,
对他来说,
死亡是生命进入了另一种存在状态,
虽然我们看不见了,
但他用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
存在着,
就像他说的大海上的航船,
它驶向远方,
他离开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这些船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看不见他们了,
但他们用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依旧存在着。
也许死亡也是一样的。
人们出于某些原因离开了我们的视野,
但或许他们依然存在着。
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存在着。
但某种程度上,
我心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掉。
然后在我的脑海当中,
这个父女的对话还在继续,
开始
女儿问爸爸,
爸爸,
不对呀,航船还会回来,
可是为什么死去的人从来不回来?
为什么死去的人不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然后这个时候爸爸对女儿说,
因为他们正在去的地方,
比这里更美好,
所以他们不愿意回来。
但是宝贝儿,
我们还会见到他们,
因为我们也正在往那个方向去,
而他们在那里等着我们。
有一天在那个更美好的地方,
我们还会拥抱,
我们还会相聚。
这样一想,
我就释怀了。
我们当中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
所以呢,
也没有人真正敢说真正明白什么是死亡,
但是我们知道,
死亡是一件没有办法逃避的事情,
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无可选择的必然的归宿,
我一直相信一个道理啊:
自然赋予我们的必有其深意。
比如说他给我们眼睛,
让我们看见光明,
给了我们牙齿,能够帮助我们去饮食,
给了我们五脏六腑,来关照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功能。
生命的自然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痛苦,
不要小看这些痛苦。
恰恰是痛苦能让你成长。
痛苦才能让你感受到,
才能了解,
当你了解了什么是痛苦,
你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同情。
所以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你要怀着善意去回味。
其中必有其营养。
都会带来你的成长,
那么最后自然给了我们死亡,
我觉得就像他最初给我们接生一样,必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这个生命是不会终止的,
你永远不会想到该去珍惜。
06
古希腊谚语
困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了。
不是存在感没有了,
是存在没有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
是因为人们觉得死亡带来了永恒的恐惧,
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
消除空虚,
远比超越死亡更加重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你的白天过得特别充实,
劳动得非常欢畅淋漓,
运动得非常彻底尽兴,
你晚上会睡得特别好,
于是进入了一个无梦之眠。
请你这辈子也活得酣畅淋漓,
请你活着能够非常充实,
请你能够活得尽兴愉快,
那么等到生命的睡眠将要来临的时候,
你也能够进入一个永恒的无梦之眠,
来一场久久的安睡。
与其煞费苦心计算着自己生命的长短,
还不如去沉思一下,
如何来好好的度过这一生。
好好的度过,
这不空虚的一生,
让自己全然的活一场,
才能够安然地死。
所以对于那些精神世界充实丰富的人来说,
他们是非常珍惜生命的,
他们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力的创造着,
并享用着生命当中每一刻的收获和快乐。
让自己每一刻的生命都做到了无遗憾。
觉悟高的人并不期待死亡,
不热爱死亡,
但是他们也并不惧怕死亡,
他们能够安然面对死亡。
所以孔子快要死的时候,
才能说出:
我这一生大节无亏,可以安然去也。
在你活着的每一天请你珍重,
请你好好享受你生命的盛宴,
不要辜负这来之不易的一生,
人活一辈子是不容易的,
等到我们的时间到了,
洒脱地站起身,
漂亮地离席!
正视死亡,希望我们都能不枉此生。
end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复旦名师陈果:人生果然不同】,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谨向原创作者致敬。
韩逗先森:不务正业的攻城狮一只,不画发动机图纸之余喜欢看书及练字,欢迎加韩逗为好友,韩逗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