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tumor):细胞的异常增生,除表现为肿瘤本身持续生长外,在恶性肿瘤还表现为对正常组织的侵犯和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癌(carcinoma):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以血运转移多见。
肉瘤(sarcoma):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以淋巴道转移多见。
肿瘤学(oncology)简史:1.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因为阴阳失调,七情郁结,脏腑受损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久而积聚。2.西方医学,19世纪上叶显微镜出现后,肿瘤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其后先后发现了化学,生物,物理致癌因素。1953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结构之后,肿瘤学研究进入基因水平,出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学说,发现细胞凋亡机制,以及肿瘤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21世纪肿瘤治疗提出的新概念,肿瘤靶向治疗。
癌肿瘤癌变分子机制:1.癌基因激活2.抑癌基因丢失3.微卫星不稳定,出现核苷酸异常的串联重复性序列4.修复相关基因功能丧失5.凋亡机制障碍6.端粒酶过度表达7.信号转导调控紊乱8.浸润转移相关分子等机制
一,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又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85%以上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一)化学致癌因素:
1.化学致癌物主要有:烷化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偶氮染料,亚硝基化合物等。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不需要代谢活化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需要体内氧化酶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一类物质。其中,间接致癌物占大多数,需要通过细胞色素酶P450或者其他酶代谢活化转为终致癌物。
2.终致癌物能和大分子,核内或者线粒体内DNA形成共价加合物。
3.化学因素致癌的步骤:1.肿瘤启动:化学致癌物和DNA相互作用导致基因改变的过程。2.肿瘤促进:启动细胞的克隆增殖过程,形成了前肿瘤细胞团集点。3.恶性转化:前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表型细胞的过程。4.肿瘤进展:恶性表型表达和恶性细胞获得更多侵袭性特征的过程。
(二)物理因素致癌.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和石棉
1.电离辐射分为天然射线和人为射线。天然射线来自自然界土壤,岩石,植物等,高海拔地区人遭受的宇宙射线高于低海拔地区,又称为本底辐射。人源性辐射主要来自医疗,其中X射线,γ射线,电子线属于低传能线密度辐射,而质子,中子,氡,碳等属于高传能线密度射线。
2.损伤机制:电离辐射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DNA损伤,其中氧自由基产生是主要原因,这些自由基一方面可作用于碱基导致碱基环的破坏和脱落,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脱氧核糖和磷酸使磷酸二脂键断裂。
3.亚致死性损伤:细胞受到辐射后,在一定时间能完全修复的损伤。 潜在致死性损伤:细胞受到辐射后,在适宜条件下损伤能修复,否则将不可逆。 致死性损伤:细胞受到的辐射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三)生物因素致癌:病毒感染是生物致瘤的重要因素,由病毒感染引发的肿瘤发病率为20%左右。凡是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或体外能使细胞恶性转化的病毒称为致瘤病毒(oncogenic virus),分为RNA和DNA两类。
1.常见人类致瘤病毒:EB病毒,属疱疹病毒属,可引起Burkitt淋巴瘤和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HPV乳头瘤病毒,大多数亚型可引起良性肿瘤如尖锐湿疣,但有两种亚型的相关基因可诱发宫颈癌,E7导致RB的降解,E6导致p53的降解。HBV乙肝病毒引起乙肝。腺病毒致癌作用是高致瘤株的E1A和E1B基因导致。HTLV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细胞白血病(ATL)
2.机制:RNA病毒反转录病毒通过纵向传递遗传物质,将病毒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形成原病毒,然后将病毒遗传物质传给后代。DNA病毒通过横向感染,将遗传物质传播给临近细胞。
二.肿瘤学发病机制
癌基因:又叫转化基因,是通过其表达产物在体外引起正常细胞转化,在体内引起癌瘤的一类基因。 病毒中存在的癌基因称为病毒癌基因(v-oncogene)。 细胞基因组中存在的癌基因称为细胞癌基因(c-oncogene)。
原癌基因: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基因,表达产物参与信号通路的组成,对控制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起重要作用,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受到某些生物,理化因素作用下持续高表达才成为癌基因。
(一)癌基因的激活
1.基因突变。如ras基因编码的是小分子G蛋白,具有GTP酶活性,Ras蛋白和GTP结合时是活性形式,GTP水解为GDP时是非活性形式,ras突变后失去GTP酶活性,Ras一直处于活化状态使下游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引起细胞无限增长。
2.基因扩增,即拷贝数增加引起的表达水平升高,如myc基因和Her2/Neu基因。
3.染色体易位,重排导致原来无活性的原癌基因移至启动子或增强子附近而活化。尤常见于血液肿瘤和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的8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
4.病毒基因插入使原癌基因获得强启动子和增强子,从而高表达。
(二).抑癌基因的失活。抑癌基因(tumor supressor gene)编码的蛋白质能限制或抑制细胞增殖。
二次打击学说:在家族患者中,患者通过受精卵获得一个缺陷的Rb等位基因,所有视网膜细胞都携带一个完整的功能性Rb基因,如果这个基因因为体细胞突变而消失,细胞将失去所有的Rb基因,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
杂合性缺失:某一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出现不同的基因组变化,丧失该基因的一个等位基因的部分或者全部基因组序列。
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包括突变,杂合性缺失和启动子甲基化(表观遗传学改变)异常。其中杂合性缺失被认为是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Rb和p53是两个最重要的抑癌基因。
1.Rb基因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周期来发挥作用。Rb基因编码的pRb的低磷酸化,能够结合转录因子E2F,抑制转录。pRb被高磷酸化时,与E2F解离,解离后的E2F可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HPV的E7蛋白能影响Rb基因的功能。
2.p53基因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参与DNA损伤,调节细胞凋亡,避免损伤的DNA传给子细胞。p53和Li-Fraumeni综合征有关。
3.其他抑癌基因和肿瘤的发生:APC和家族性腺瘤息肉,VHL和视网膜和中枢神经成血管细胞瘤病(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WT1和Wilms肿瘤,NF1和神经纤维瘤,p16与家族性黑色素瘤。